APP下载

开普勒定律与“嫦娥”之旅

2008-02-01

中学生天地(B版) 2008年1期
关键词:变轨开普勒长轴

链接:前面我们讲了很多历史上对于太阳系的探索经历,现在我们回到现实,看看正在进行中的嫦娥之旅。我们将看到,即便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航天工程中,我们在中学物理中学到的简单规律依然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数据,看似朴素的物理定律,其实有着最美妙的体现。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推动下飞速升起,开始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奔月之旅。

毫无疑问,“嫦娥一号”第一阶段的看点是它的飞行过程。这一过程利用一条经过精密设计的轨道,让“嫦娥一号”被月球捕获,成为绕月卫星。要当月球的俘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月球的引力较弱,抓俘虏的能力有限,而且它不仅远在38万多公里之外,还以每秒约1公里的速度运动着。 “嫦娥一号”飞临月球的时机和速度只要稍有偏差,就有可能当不成俘虏,或因热情过度而在与月球的亲密接触中化为尘埃。为了让“嫦娥一号”能顺利地当上俘虏,同时也兼顾运载火箭的能力,“嫦娥工程”的设计者们为“嫦娥一号”安排了一次远地点、三 次近地点及三次近月点共计七次变轨。所有的变轨都完成得非常漂亮,“嫦娥一号”于北京时间11月7日8时24分几乎完美无缺地进入了环月工作轨道。

在这篇短文中,我们将用大家熟悉的,已有380多年历史的开普勒第三定律——它表明在一个中心天体的引力场中所有椭圆轨道的周期平方正比于长轴长度的三次方——来估算一下“嫦娥一号”各次近地点变轨后的轨道参数,并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

根据报道,“嫦娥一号”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是在北京时间10月26日17时33分进行的,当时“嫦娥一号”的飞行高度约为600公里。变轨完成后它进入了近地点高度为600公里、周期为24小时的椭圆停泊轨道。我们来估算一下这一轨道的远地点高度。我们知道,开普勒第三定律只关心轨道周期和长轴长度, 而与轨道椭率、卫星质量等参数完全无关。这表明所有周期为24小时的环地球轨道的长轴长度都相同。在这些轨道中,有一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就是地球同步轨道,它是一个圆轨道,其高度约为35800公里。利用这一轨道,我们立刻可以知道“嫦娥一号”的椭圆停泊轨道的近地点高度与远地点高度之和为35800×2 =71600公里,从而远地点高度约为71600-600=71000公里(实际数据为71600公里,与估算相差0.8%)。

“嫦娥一号”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三周后经由第二次近地点变轨进入了一个周期为48小时的大椭圆轨道。这个新轨道的远地点高度又是多少呢?我们也来计算一下。由于新轨道的周期是旧轨道的2倍,因此周期的平方是旧轨道的4倍。按照开普勒第三定律,新轨道长轴长度的三次方也应该是旧轨道的4倍,从而长轴长度本身应为旧轨道的41/3≈1.587倍。由于旧轨道的长轴长度是前面提到的近地点和远地点高度之和(71600公里)加上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0公里),即84350公里,因此新轨道的长轴长度为84350×1.587≈133860公里。扣除地球直径后,我们就可以得到新轨道的近地点和远地点高度之和约为133860-12750=121110公里。由于近地点的高度在近地点变轨中基本不变,仍为 600公里,因此新轨道的远地点高度约为121110-600=120510公里(实际数据为119800公里,与估算相差0.6%),这一远地点高度创下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录 ——当然这或许也是最短命的纪录,因为它立刻就被下一次变轨所打破。

沿48小时轨道运行一周后,“嫦娥一号”于北京时间10月31日17时15分开始了第三次近地点变轨。经过这次变轨,“嫦娥一号”终于进入了地月转移轨道,如它动人的神话中的先辈那样,往月球的怀抱扑去。类似地,我们也可以对“嫦娥一号”最后一次近地点变轨及三次近月点变轨(由于都是减速过程, 因此也叫做近月点制动)后的轨道参数进行估算。为避免雷同,本文就不细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试试,并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

猜你喜欢

变轨开普勒长轴
单管立式长轴多级熔盐泵的研发及应用
椭圆与两焦点弦有关的几个重要性质及其推论
2013年山东卷(理)压轴题的推广
“朱诺”变轨时间将推至明年2月
固体运载火箭变轨发动机喷管气流分离研究
开普勒的最新发现:第二地球
“死而复生”的开普勒
开普勒的大发现
孤独远行的开普勒
LP(LT)型立式长轴排水泵的研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