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收获,也有遗憾

2008-01-31张守仁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08年1期
关键词:散文

笔者曾撰文提到过: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散文文体的变革,明显滞后于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等其他文艺样式。但从1985年开始,散文不再仅仅是反思伤痕、回忆痛苦、歌赞时代,有了变异的征兆,即出现了个性化的、创新的萌芽。建国后散文中长期被掩蔽的“我”,鲜明地袒露出来了。思想的解放、心灵的自由、视角的独特、语言的创新,为传统散文写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延伸到新世纪,尤其是最近几年,报纸副刊的众多、文学杂志的需要、出版事业的发达以及网络文体的崛起,为散文界培育了一支宏大的写作队伍。专业的、非专业的写散文人数之多,几乎是空前的。真正出现了万人写作、千书出版、百花齐放、新秀不断涌现的繁荣局面。但也要看到,在这汪洋大海般散文繁荣之中,良莠不齐,确实存在着大量思想贫乏、精神苍白、语言平庸的粗俗之作。

散文是自由的文体,易写难工。因为要写出真正优秀的散文,至少需要具备如下条件中的某些部分,如丰富的阅历、深厚的学养、独特的识见、真挚的情感、隽永的思想、纯熟的语言、新颖的构思,等等。散文是心灵、体验、智慧的结晶,它属于有难度的文体。大家都可以用笔记下或用电脑敲出散文来,但要撰写出思想深邃、情感真挚、品格高雅、境界超拔、感动人且能启迪人的佳作,决非易事。

这次申报参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的作品集,共有184部。经过初评委、终评委们仔细审读、反复遴选,发现优秀的集子数量不多;出类拔萃者,尤其稀少。初评淘汰了163部,只有21部入围,进入终评。这21部作品,大致可分三类:一类是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一类是历史文化散文,还有一类是个性化的情感写作。它们通过11名终评委认真比较、研究、磋商,最后无记名投票,从中选出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南帆的《辛亥年的枪声》、刘家科的《乡村记忆》、裘山山的《遥远的天堂》四部散文集光荣获奖。杂文无佳作,本届空缺。

韩少功以写短、中、长篇小说著名。他的《月兰》《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爸爸爸》《马桥词典》都是被人称颂的力作。到了上世纪末,他自愿离开城市,潜入他当知青时插过队的湖南汨罗县八溪峒乡下,过起筑屋、垦荒、养鸡、种菜、割谷的农耕生活。《山南水北》就是他和妻子带着一条狗归隐乡村七年间记录山野自然、民间底层的散文集子。它鲜活、生动、新奇、朴实,是用从容、冷静、纯熟的语言撰写出来的乡居笔记;是他亲密接触土地后记述所见所闻、所体验、所思索的心灵报告;是他描述头顶烈日、手生老茧、背流大汗生产土豆、玉米、瓜果、蔬菜供养自己的中国版《瓦尔登湖》。他的“寻根”和回乡,演绎着中国有良知的文人在城乡之间的焦虑和选择。他把认识自我的问题推广为认识中国的问题,并以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在当代背景下发掘和重建了乡土生活的丰沛意义。他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看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窗外图画,同时入世地审察着日常事物和民生民情。他在乡野生活中进一步懂得了“万物生长靠太阳”,发现不仅是向日葵,所有的树都是向日树,所有的草都是向日草,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花。阳光是大地上一切生命的能源,故古代许多民族都尊太阳为神,便有了太阳神。他观察院子里树梢间的鸟巢,看到鸟只有一张嘴,为了筑一个产房,就不惜忍受饥饿和疲乏,不怕风雨和暴晒,辛劳地衔泥结草。由此想到这是动物界繁衍后代的本能,故世界上所有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把生儿育女庆典化、神圣化。他家养着一群鸡,看见公鸡总是善待母鸡,临难时冲到前面挡住危险,遇到虫类美食却永远先让红颜知己品尝,自己甘愿退后一步,一派绅士风度。想到狗的忠诚、公鸡的优惠异性,便对“衣冠禽兽”这类人创造的、不符合实情的词语心生疑虑。他在露天农事活动中偶得疾病,用宅旁草药一治就愈,便问附近医生:为何不给病人多用草药,而吊瓶打点滴?医生老实回答:“西药么,价高,利润大。”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医疗领域用药养医的弊端。少功在书中对自己的农村生活慨叹道:“阳光如此温暖,土地如此洁净,一口潮湿清冽的空气足以洗净我体内的每一颗细胞。”

有的评委认为:“2006年有了《山南水北》的问世,便成了散文收成的大年;这次散文杂文奖评上了它,便有了权威性和顶梁柱。”笔者需要告诉读者的是,作者原来并没有将本书申报评奖,是初评委们发现了这一缺漏,请评奖办公室负责人通知远在湖南的韩少功,让他把样书通过快递寄来。经过终评委多数认可入围,结果是唯一一部以全票通过的获奖之作。

南帆是学者,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开始涉足散文写作。他的散文睿智深邃,因有深厚的学养作支撑,故能做到审美与审智相融汇,是中国智性散文的典型代表。他富有当代感,用冷峻、老辣的目光,对信息时代的事物作出深入的透视和绵密的思考。他才华横溢,能把轮子、枪支、手机、电脑、数字等枯燥、机械的事物,写得兴味盎然,令人浮想联翩;能在没有诗意的地方,发掘出诗意,显示一种作家兼学者的双重品格。他拓展了散文的审美空间,时有令人惊异的发现和识见。这是南帆的卓越之处。早在第三届鲁奖评选时,他的《没有重量的生存》就被重视,进入终评,最后仅以一两票之差落选,可见他实力之不凡。这本《辛亥年的枪声》,不仅关涉他对历史、故土和乡贤的追思,更多的是对日常生活和童年的叙写、怀念、回忆,也有闪烁着思想光芒的随笔和小品。《辛亥年的枪声》描写了千古情文《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豪气干云、一诺千金、仰天悲歌、视死如归的黄花岗烈士形象。在《铁路风景》、说《吃》、谈《钱》等文中,他以坦诚、平易的语言,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而《围棋札记》和《台风记》,则是显现他智慧和描写技能的华彩乐章。真可谓淋漓尽致,气势浩荡;令人击节赞赏,阅后难忘。

南帆欣赏散文文体的自由。他特别喜欢苏东坡以水喻文,行当行,止当止,灵活多变,不守成规,长短皆宜,不事雕琢。他的散文随笔就有这样的风貌。

刘家科的《乡村记忆》,为华北平原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描绘了一幅真实的风情画。他用笔用心用爱记录、叙写、展示了那里的习俗、人物、农事、饮食。本书是对渐行渐远的、淳厚的乡村情感的眷恋,是对坚忍、耐苦、纯朴的乡亲们的怀念,是对艰辛的农耕活动的回望,也对经济发展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表示了乡愁和忧伤。书中《骂街》《吹牛》《出殡》《打赌》《抓阄》《闹洞房》的场景,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原生态,也生动地描叙了北方农民长期形成的世俗、世情、浮世绘。有识之士指出:如能保存住民风民俗的细节,维护好大平原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有利于丰富我们的民族道德和民族感情。作者在《蜂王》《大懒》《存善》《传九》《无名氏》等篇章中记述了平凡人物的奇异人生、善良品性以及他们的坎坷命运;而《收麦》《看青》《砍草》《卖菜》则描写了农活的艰苦和蕴含在艰苦之中的乐趣。

全书朴实、淡雅、自然的风格,被人称道。

解放军的健儿们,是我们社会生活里的中流砥柱。他们像巍峨耸立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大圆柱那样,肩扛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守卫着我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歌颂解放军丰功伟业的作品,总是获得人们的关注和垂爱。

军旅女作家裘山山以写小说为主。她的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连获多项奖励。近几年,她先后十次克服路程艰险、呼吸困难,深入西藏腹地,体验高原战士的壮美情怀,写出了《遥远的天堂》,记录了守卫在边疆的军人们,在难以想象的生存环境里,战胜险恶、寂寞和孤寒,以青春、热血和生命献给祖国的牺牲精神。一个个艰困的故事里,有的是乐观的心志。作者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那些雪域高原战士们的日日夜夜,和我们过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的差异。想到那些天路历程上最接近太阳的人,我们的心灵便获得了洗礼和提升。

如果裘山山更注意艺术的提炼、语言的熔铸,作品将更加感人。

除获奖作品外,入围者之中,还有多部水平不凡、艺术优异、价值较高的作品。周晓枫的《你的身体是个仙境》就获得不少评委的赞赏。它独抒心灵,表达真我,诚挚、痛切而富于诗意地表现了女性生命成长的体验和经历。晓枫的散文作品质高量大,具有独特的视角、深切的感受、创新的自觉。语言华美、精致、考究,富有魅力。她对艺术散文的各种可能性,从事执著的探索。周晓枫既承继了传统的写作手法,又不断开辟出新颖的艺术天地。

筱敏的读书随笔集《记忆的形式》,继续展示一位精英写作者的才情、独立思考的锐敏和自我反省的深度。她年轻时是诗人,文字漂亮。写思想随笔时使用的词语精确、结实,具有相当的穿透力,令读者心事浩茫,浮想联翩。

任林举的散文集《玉米大地》,是一首赞美庄稼和土地的抒情诗。它构思巧妙,使阅读者眼睛一亮,露出惊喜之色。绵延伸展在东北大地上的代表作物——玉米,在作者笔下,转化成一种恢宏、广阔的象征。而童年、家乡、双亲、家族、梦想都和这拟人化的玉米在情感上发生了亲密的联系。这是一部富有独创性、审美价值高的佳作。

夏榆以深入地下、远离阳光的切身体验,在《白天遇见黑暗》中直面矿难频发的现实,为矿工群体发出了令人心痛的声音,为所有身处黑暗中的底层劳动者的苦难发出了吁求的声音。灵魂在场,悲悯情怀;感同身受,目惊心骇。

在第四届鲁奖的时限(2004~2006年)内,国内老、中、青散文家们在各地还出版了一批有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的散文随笔集。笔者应该提及它们,一方面呈现散文园地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期望引起研究当代散文史者的关注。它们是季羡林的《二月兰》、黄苗子的《风雨落花》、宗璞的《霞落燕园》、李国文的《中国文人的活法》、高尔泰的《寻找家园》、梅洁的《一只苹果的忧伤》、朱增泉的《血色苍茫》、张承志的《文明的入门》、朱以撒的《俯仰之间》、熊召政的《看了明朝不明白》、叶广芩的《老县城》、吴克敬的《碑说》、周大新的《历览多少事与人》、刘长春的《大地笔记》、程绍国的《林斤澜说》、冯伟林的《借问英雄何处》、迟子建的《我的世界下雪了》、马莉的《词语的个人历史》、冯秋子的《圣山下》、何立伟的《大号叫人民》、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熊育群的《春天的十二条河流》、黑陶的《泥与焰》、张锐锋的《在地上铭刻》、陈启文的《季节深处》、王开林的《新文化与真文人》、车前子的《品园》、祝勇的《江山美人》、谢宗玉的《遍地药香》、格致的《从容起舞》、习习的《浮现》等(由于视野和阅读范围的局限,肯定还有不少遗漏)。

在我们喜获收获之际,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首先,名为鲁迅散文杂文奖而没有杂文集得奖,这是一个遗憾。鲁迅先生除小说外,以杂文家名世,最后寓居上海的十年,撰写了大量战斗性极强的杂文。我们发扬鲁迅精神,理应提倡这一针砭时弊的文体。这次送来参评的杂文集只有七本,选择余地不大。更由于它们的思想性、艺术性不足,经过初评后只剩一本入围。那一本杂文集在终评时因得票数未过三分之二而落选。据笔者所知,当前媒体和民间刊物存在着一批实力不俗的作者在默默耕耘。他们挥斥弊端,反腐倡廉,倡导公平,呼唤监督,哀边地民生之多艰,叹自然环境之污染。这次是否因为评奖时间较为仓促导致申请参评者寥寥无几?当然,我们也应指出,确实需要培育更宽松、更宽容的语境,创造更适宜的土壤,来为尖锐泼辣的杂文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

其次,新世纪以来,由于中青年写作者的辛勤探索,散文创作从观念到文体和以前的传统写法有了较大不同。活跃在当代散文界、组成各散文刊物主力军的人们,对原有文体的超越、对想象力的丰沛、对语言的革新、对词语的开掘、对题材领域的拓宽,均有新的尝试、新的建树、新的业绩。他们是一个庞大的、有实力的群体。但由于评奖名额的严格限制和审读者对创作实况了解的差异,以致未能让其中艺术质地优秀的领军人物获奖,这应该说是一个缺陷。

第三,散文奖的获奖者,小说家多,散文家少。除第一届外,第二届获奖者五名中,李国文、徐光耀、张抗抗三位主要是小说家;第三届获奖者五名中,李存葆、史铁生以小说家成名,贾平凹身兼小说家、散文家;这第四届四名获奖者中,韩少功和裘山山主要身份是小说家。而总观历届获奖者,以散文家身份写了小说获得小说奖者,几乎是零。这说明:我们的散文家们在思想、视野、阅历、语言、绘人状物、抒发感情、渲染氛围、借鉴兄妹艺术体裁的写作技巧等方面,应向小说家们多多学习。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以鲁迅命名的文学奖,获奖者荣誉大,也应意识到自己责任之重、和前辈们差距之巨。

鲁迅是国魂,是旗帜,是高峰。作为现代小说家之鼻祖,他创作出来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药》等典范作品,可和世界级小说大师契诃夫、欧·亨利、莫泊桑媲美。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写出了《野草》,就能与域外散文诗巨匠屠格涅夫、泰戈尔、纪伯伦比肩。他的散文《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进入中外经典作品的行列。至于他的杂文,已有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精辟论述,其匕首、投枪之锋芒,所向披靡,亘古罕见。五四时期以及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鲁、郭、茅、巴、老、曹们,是既熟国学又兼通中西的杰出人物。他们不仅是驾驭汉语的能手,又懂外语,有的精通数门;既是第一流的作家,又是优秀的翻译家。和前辈相比,获奖者无权懈怠,宜抓紧时间,急起直追,终生努力,不断奋进。

2007年11月28日

作者简介

张守仁,男,1933年生。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任《十月》副主编,编审。著作有《废墟上的春天》《寻找勿忘我》《爱是一种伤害》等多部。译作有《屠格涅夫散文选》《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选》等多部。编发过《高山下的花环》《大雁情》《开拓者》《三生石》《张铁匠的罗曼史》《相见时难》《白马》等近十部全国获奖作品。散文《林中速写》获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奖,并被选入多种中学语文课本。《感悟天坛》获老舍文学奖散文奖。现任“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编委会副主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评委。

猜你喜欢

散文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散文二题
桃红又是一年春(同题散文两篇)
散文短章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