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家垄断”之忧

2008-01-16孙恒杰

人民论坛 2008年24期
关键词:人梯出版界凌云

孙恒杰

日前几位文友聚会,谈及不久前举办的“中国与世界文学”国际研讨会上,有人指出当今文坛存在着“中老年垄断”,“70后、80后的作家们被排除在主流文学批评之外”,导致“文坛逐渐老化”的可怕现象。

一位年轻人为这一批评叫好。有位中年朋友却说,“中老年垄断”是从年龄角度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其实这种现象从实质上讲应该定义为“名家垄断”,因为被排除在外的不仅是70后、80后的年轻人,大批中老年作者同样难以入内。他说:报刊发表和评价作品,往往看人下菜碟,对名家与非名家的态度大不一样。我写的一篇小说,深得界内友人好评。可是送到一文学刊物,编辑却以版面紧为由,总是压着不发。请人帮助询问,对方不得不明言:为了有利于发行,领导让多发名家作品。

另一中年朋友深有同感,说一位颇有学养的老同志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得到广泛好评。他为之写了评介文章,请人转送一家大报。得到的回答是:书没在北京搞首发式,书和文章的作者都不算名家,不好发。

某文学期刊在头题发表了名家的一部中篇小说,有位老作家读不懂,就去问刊物总编辑“写的什么”,总编辑也说没看懂。老作家感叹道:看来只要是名家,放个屁也是香的,而且越是看不懂越显得高妙绝伦。有位朋友说,这种现象在出版界的其他领域同样存在。他现身说法,说自己的文章在一些报刊很容易发表,可换家报刊却屡投不中,就看编辑对你熟不熟。

一方面是许多人想成功很难,另一方面,有人不知怎么的,一夜成名。一旦成名,便身价倍增,浑身是寶,唏嘘成乐,咳唾成珠。于是诸多报刊一涌而上,争相约稿,弄个什么都给发。应接不暇之际,有人难免敷衍了事,弄出粗制滥造、狗尾续貂之作。而大批普通作者中,其实也藏龙卧虎,不乏可堪造就之才,如同有待雕琢的璞玉。遗憾的是其中不少人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错过最佳成长期,而被耽搁、埋没。

人非生而知之,任何名家都是从无名之辈成长起来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现今的名家,无一例外都得到过前辈的指点和提携。前辈专家、编辑慧眼识才,乐于充当“人梯”,留下无数美谈。没有“人梯”,他们怎能站在巨人的肩上,达到今天的高度?

充当“人梯”,提携后进,如同栽培树木,是要费神费力、做出一定奉献的。有人不肯栽树,只想摘果子,专捧名家,拿现成的。这样做,看似敬重名家,省力又保险,其实从长远来看,结果是害人、害己又害了事业。任何事物,多姿多彩才有繁荣,竞争激烈才有进化,新生层出才有发展。而任何缺乏竞争的垄断,只能导致停滞和衰退,就个人而言是如此,就一个团体乃至整个事业来说也一样。

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小松》诗言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愿文坛及出版界的相关人员,戒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练就“识凌云木”的慧眼,发扬园丁的情怀,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使我们的精神园林生机勃勃,百花争艳。(作者单位:河北省委讲师团)

猜你喜欢

人梯出版界凌云
保留一点儿焦虑感
救命人梯
国际畅销书作家及其作品在中国的出版及传播分析
出版界与图书馆界阅读推广合作研究
甘做“人梯”的硬核“80后”
Q萌霸气凌云秀
某些教师
洱海太湖石
残荷新爱
换届更要保持人梯的坚度、宽度、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