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之都遭遇生态之殇
2008-01-15王军
王 军
见证了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与辉煌之后,我们无法忘记奥运会前,奥运会帆船比赛城市青岛所遭遇的那场生态之殇。2008年5月底至8月初,青岛近海海域遭遇大型绿藻入侵。据初步分析,入侵的藻类疑似绿藻门的浒苔。根据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这次浒苔聚集是由黄海中部海域漂移而来,最大影响面积约为1.3万平方公里,实际浒苔覆盖面积约为400平方公里;密集区主要是在青岛—崂山近海海域,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奥帆赛警戒水域面积共49.48平方公里,有浒苔面积为15.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04%,对奥帆赛赛前训练和景观造成不利影响。面对此次生态危机,青岛市积极发动各界力量进行打捞清理。8月初,就在奥运会开幕前两周,浒苔终于消退。
帆船之都遭遇的此次生态之殇,引发了我们对三个问题的思考。
政府的压力来自何方?尽管目前尚有问题待论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次生态灾害,主要是生态环境突变诱发的物种区域入侵。南方的蓝藻泛滥,北方的绿藻暴发,这些现象所暴露的是中国的环境危机。青岛作为奥帆赛举办城市,37天之后将成为世界的焦点,如果此次生态灾害不及时消除,恐又会成为西方国家攻击我国环境问题的把柄,进而攻击中国环境污染侵犯公民环境人权。我想这才是政府真正面临的压力所在,而不单是影响奥帆赛海域这样简单。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宣示:“人类有权在可保持尊严和福祉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安全及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环境的严肃责任。”面对这次危机,每一个岛城市民都应该站在维护国家形象的高度来看待,在政府的带领下举全民之力,消除危机,让西方国家在危机处理中见证中国政府的应急能力,见证中国民众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这也是838万岛城市民必须要有的意识。
生态之殇无胜者。战胜了绿藻,难道人类就是胜者吗?生态之灾持续恶化,自然就是胜者吗?都不是,生态之殇无胜者。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场大自然与人类的摩擦中,面对眼前活生生的事例,每个市民都应该从中体会到人类对自然应有的生态关怀,生活中应有的生态道德。只有这样,此次生态灾害中几千万元的治理投入才真正有价值。
回想生命的历程,生物进化30多亿年没有出现生态危机,而人类工业发展短短二百年,为何生态危机频现?大自然本身固有的生态智慧维护着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生态平衡。人类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工业化的风暴从海洋、森林、湖泊、田园一路咆哮着践踏过来,这难道是因为人类缺少智慧吗?不是,缺少的是对自然的生态关怀,是人类道德体系中缺少生态道德。只有当自然智慧与人类智慧共融之时,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输入对自然母亲的感激与关爱之情时,生态之殇才会真正远去。
科学家负有社会责任。2007年,青岛海域曾小规模的出现过绿藻,已引起了部分人的警觉,今年自5月31日首次大面积出现绿藻至7月份的大规模暴发,有两月之久。我们的政府、市民眼巴巴地等待海洋科学家们支招,怎么办?时值奥运会开幕前,仍没有看到科学界的有效方案,仍无法判定这究竟是什么藻、从何处来、如何清除。青岛是中国最著名的海洋科技城,集中了全国近一半的海洋科技人才和海洋科研机构。在这次生态灾害中,科学对政府决策的支持体系滞后而低效。
问题出在哪里?一方面在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当这个研究与科学家的学术成果不挂钩、与课题经费不挂钩时,需要的就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Scientists' Social Responsibility)。科学行为本身是社会化的,科学家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科学精神体现的是科学的人性价值,科学家应该努力实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统一。科学对政府决策的支持体系,是科学家实践社会责任的有效平台。
另一方面在于科学对政府决策的支持体系中缺少应急管理。对一个物种的鉴定,需要经过采样、实验培养、观察等过程,但让市民失望的是政府应急管理愈来愈进步的今天,为什么科学对政府决策的支持体系中缺少应急管理?暂时无法判定这是一种什么藻,是否应该有一种眼前的应急方案,让清除与研究同步进行?从这个角度说,科学对政府决策的支持体系应向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学习。
真心感谢大自然原谅了这个美丽的青青小岛;在奥运会开幕前夕绿藻退去,我们的青青小岛能以湛蓝健康的大海承载千帆竞渡的辉煌;盼望这种绿藻再次造访岛城时,能与岛城市民共同奏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音。
(作者邮箱:fairy3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