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快递”有多快等10则
2008-01-15
从实物传递来说,旱在夏朝就已产生,至商代已经有了专门传递信物的人,西周有了步传和车传之分,春秋时则出现了马传。秦代的公文分“急字文书”和“普通文书”,从此在传递方式上也就有了快递与非快递之分。到了汉代,快速均由马递的方式传送。南北朝时期,紧急公文传送速度要求每日400里左右。隋唐时,凡是送赦书等快递,要求日行500里。宋代时又出现了专司通信的“递铺”,其传递方式分为“步递、马递和急脚递”三种,急脚递也就是古代的专职快递。
历史上的口红
中国的美容记载开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楚辞》中说:“粉白黛黑,唇施芳泽。”说明古时候的妇女已用黛修饰眉毛,用芬芳光亮的颜料来美化嘴唇了。在古代,点唇用的也称为胭脂。据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1320年就有了使用口红胭脂的记载。到了汉代,便有了“妆点”、“粉妆”、“妆饰”等专门术语,这里的“点”等实际上就是指的口红。唐代的口红化妆开始向塑造和美化形象的方向发展,初步形成了口红化妆的艺术性。唐玄宗的女儿永乐公主就自制了多种化妆品,为此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种植各种香料香花的园圃,其中仅供制胭脂口红的植物就达=三十种,显示出我国唐代制口红的技术已趋于完善并且多样化了。
宋体字的由来
中国文字有正、苹、隶、篆、行五种。每种字体中,又根据各种风格,以书家的姓氏来命名,像楷书中有欧(阳询)体、颜(真卿)体、柳(公权)体等等。可是有一种字体,却不提创始人的姓氏,用朝代名来命名,这就是宋体字。原来,宋体字的创始人是宋人秦桧,提起秦桧,人们自然想到一个奴颜婢膝、残害忠良的奸臣。至于他的字,人们由于厌恶他的人品德行,就改称为宋体字。
围棋别名知多少
在历史上,围棋有不少有趣的别名。根据围棋的外观,有人称它为“方圆”,这是因为围棋盘是方的,棋子、棋盒是圆形的。围棋盘上纵横交叉的线条,犹如河网、地图一般,于是有人称它为“河洛”或“吴图”。根据围棋的棋子色彩,有人称它为“鸟鹭”或“黑白”,这是因为围棋分黑白=色,黑子似乌鸦,白子如白鹭。围棋又称“手谈”,这是因为下棋时默不作声,仅靠手的中指、食指运筹棋子来斗智斗勇。由于棋手下棋时专心致志,诸事不闻,犹如隐居一般,故围棋又称“坐隐”和“坐稳”“古代围棋子多用玉石所做,以揪木做成棋盘”,故围棋还可称“玉楸枰”(枰即棋盘)。此外,“略阵”、“围猎”、“坐藩”等,都是围棋的别名。
年画的起源
年画同春联一样,都是为了表达喜庆吉祥的愿望。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画种,也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因为按习惯在春节时张贴,故称年画。年画最初是贴在门上的。据史载,在东汉及六朝时代,就有门画了。汉应劭说过:“画虎于门。”到了唐宋,年画应用更为广泛。在宋代雕版印刷已产生,除了木版年画外,采用绘画手法表现的也不少见。到了明清之际,雕版画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制作年画的作坊。如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等,都是在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
古代学校的放假制度
自汉武帝时创立官方正规的太学起,便有了太学生的休假现象。到隋唐时代,才确立国子学(即太学,又称国子监)学生的放假制度。据记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常假,以十天为一旬,学生放假一天。当时国子学设在京都,学生们大都住校就读,所以放这种常假时,外地的学生一般不回家。第=类假是每年5月间,这时暑夏伊始,正是植物茂盛、田里麦子成熟之际,故该假叫做“田假”。第三类假称为“援衣假”,不言自明,这是由于天气转凉、需要添加衣衫而放的假,时间相当于阳历的10月。“田假”和“援衣假”都要放一个月左右的长假,在放这两个假时,学校对家住京都200里以外的异乡学生,给予扣除用在探亲赶路时所占去时间的照顾。唐末宋初,随着国子学的发展变迁,这套学生放假制度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明朝时,国子学学生的放假,只安排在每年的朔望月一次,除此以外就不再放其他假了。
念珠:信徒念佛的计数器
念珠,又称数珠,诵珠。它是佛教信徒必备的修行器。念珠的用途是在念经念佛念咒时计数用的。在《佛说木串子经》中说,昔有国王,叫波流梨。因其国弱小,患于刀兵和瘟疫,谷贵民困,便去问释迦牟尼说:“法藏深广,不得遍行,惟愿垂示法要。”释迦牟尼对他说,要想断除烦恼,当贯木串子108个,常自随身,志心称念归依佛、法、僧,称一遍,过一子,如是能称满20万遍,可得身心不乱,除谄曲。“若满百万遍,当除百八结业”。念珠有用各种宝物制作的。但据佛经讲,惟有用菩提子制作者功德最大。另有说法:认为一百零八之数象征无数烦恼,诵掐无数遍,可断尽烦恼。念殊的母珠为一百零八数,另有20颗小珠坠于其下,称为“记子”,每念母珠一遍,过一记子。
我国古代的导游
我国古时候就有旅游活动,古时导游分为编写旅游指导书籍和游览地区设专人从事导游两种。唐代韩愈南迁过韶州时,曾向友人借地理图经。宋代李度除靠图经指导旅游外,还带有各种导游书籍。他出游时经常带有《黄山领要录》、《泰山道里记》等书。古时导游在唐宋时期已经盛行,游览胜地开设有许多店铺,出现了“都门闭,夜更深,游人轿马尽绝,店门方闭”。店铺还有专事导游者,他们对游览区内历史地理、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民间风俗等了如指掌,介绍起来滔滔不绝。
隧道溯源
所谓隧道,在现代意义上讲,就是在山中、地下或水底下用深埋暗挖的方式建成的通路。但是在中国古代,隧道却指的是墓道,墓道是指由地面通向墓穴的斜道,在古代称为“隧”,也称“羡道”、“隧道”。古代帝王贵族的灵柩又大又重,故须开挖一条入圹的斜道将其引入。露在表面无土道。《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请隧,(王)弗许”,杜预注曰:“阙地通路日隧,本是古代礼仪的一种规定,不得乱来。”后来,隧道才泛指为一般在山下或地下凿成的道路。
古代的海运
古代通过海道把粮食和其他贡物运往京师的运输方式叫海运。东汉和唐朝曾间行海运,但规模不大。到元朝时,首次开创了国内近海航运。元世祖时曾利用海道把南宋皇家图书馆所藏书籍全部运到大都。但大量运输粮食则始于1282年,开始时用平底船60艘运粮4600石,以后每年增加,最多时达到350余万石,所用海船最多时达4000艘,每次航程最快只需10日。元朝时,海运始终占主导地位。明初沿袭元制,漕粮运输仍以海运为主。但因常有风浪之险,极不安全,且造船及雇运又代价高昂,故重开会通河,1415年改海运为河运。
责任编辑蒲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