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信陵君
2008-01-14杨寒江谈小平
杨寒江 谈小平
【摘要】本文在详细分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基础上,对信陵君这一人物的形象性格作了归纳论述,并对司马迁的史传笔法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
【关键词】司马迁 《史记》 人物形象 文本分析
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第六册上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作为历史传记,该文确实颇为出色;作为文学散文,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文中所写的人物魏无忌即信陵君,富有政治远见,又有军事才能,是太史公司马迁“胸中得意人”,在《信陵君列传》中,通篇称信陵君为“公子”,共计147次,太史公对其赞美之情足可以此想见,赞誉之意也就溢于言表了。
信陵君魏无忌与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齐国公子孟尝君田文、楚国公子春申君黄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但他的声誉远在其他三公子之上。就作者的观点,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是关系到魏国的安危的,不同于平原君的养士“徒豪举耳”,也不同于孟尝君所养之士多“鸡鸣狗盗”之徒,虽然其中有一个较杰出的冯谖,也只能效狡兔为主子筑三窟之劳,而信陵君礼贤下士却是为国求贤。
文章以一连串生动的情节,描写记录了信陵君与其门客的事迹,尤其是结交侯嬴一节,最为服人。侯生时年七十,家贫,只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夷门监者”,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的人是为世俗所不齿的。可是,信陵君慧眼独具,听说他是个贤者,就“往请欲厚遗之”,当侯生以托辞加以拒绝后,信陵君并未就此罢手,相反却为侯“置酒大会宾客”,且“遍赞宾客”,虽然侯生多方难为公子,但公子却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加”、“色终不变”,信陵君“能下士”的高尚品格由此得到突出表现。
作品不仅表现信陵君的礼贤下士之风,而且还描写了公子急人之危难、救人之困、爱民如子的仁爱思想。传统的看法是:信陵君的“欲以客往赴秦军”之行,报如姬之父仇,都表现了其急人之难的品质;而矫杀晋鄙时的涕泣,勒军选兵的行为,均体现了其仁爱之心。笔者以为,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秦军拼命的行动不仅有失鲁莽,而且颇有几分幼稚和冲动,甚或有挟私之嫌。秦伐赵而赵求救于魏,魏王本也打算救赵,可秦王使者威胁魏王一节,改变了局势的发展。魏王何以“止晋鄙军?”说白了就一个道理,救人须先自保,魏王必定是考虑到魏国的前途和利益,才决然“留军壁邺”的,也正因为魏王对形势的充分估计,才会“终不听公子”。而信陵君之所以率门客与秦军拼命,直接原因有二:一是“公子姊为平原君夫人”,毕竟血脉相连的亲姐姐将遭遇灾祸,他不忍弃之不顾;二是平原君的“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邪”的发难甚至可以说是激将。信陵君是在这两方面原因的促使之下,才决定铤而走险的。而这两个原因,突出的恰恰是公子其人的“偏私”之心,一是偏爱其姐,不忍弃之不顾;二是偏重其名,不甘心让自己“能急人之困”的名声毁于一旦。文章虽有“宾客辩士说王万端”之语,但毕竟不能因此而隐蔽其个中私情。
加之,信陵君即便是要救赵,单带一批门客“往赴秦军”,无异于“以肉投馁虎”,纯粹是以卵击石。此种形势明朗之时,公子依旧执着一念,虽抱“与赵俱死”之心,也有慷慨悲壮之情,但究其底蕴,仍是有失冲动。既知于事无补,却还固执自行,无非誓死捍卫自己的清誉,搏个“能急人之困”的美名,是为幼稚。再者,信陵君率门客拼命一事,根本上也是对其仁爱清誉的玷污。虽然公子于门客有知遇之恩,门客们也有誓死报效之心,但信陵君果真胸怀仁爱,也当珍视有血有肉之人的生命,不该弑生灵如弃草芥,非有万全之策,不该犯险,此举实属鲁莽,不仅于事无补,也无益于人,更无利于己。
倘若仅止如此,信陵君所作所为的负面影响还不至蔓延,可是,因其甚爱其名,乐谋其利,故情节的发展又使其沦入万劫不复之地。泱泱中华的伦常,讲究的是忠孝节义,信陵君的言行举止无疑是对古代中华伦常的无情悖逆,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国者,即使主观上无篡权之意,而实际上有叛国之行。
魏无忌贵为王胄,行事处世当以国务为主,尤其作为“安釐王异母弟”更应以“镇国安邦”为己任,而他唆使如姬窃符谋权,矫杀晋鄙无疑会对魏国利益造成巨大伤害。晋鄙是谁?非有攻城野战之功,不是有运筹帷幄之才,没有身经百战之实,没有力挺魏王之忠,不可能被称为“嚄唶宿将”,更不可能被授以雄师百万。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当时诸侯雄立的动荡时势,信陵君不可能不知道将帅的举足轻重,而他“矫诏”在先,杀晋在后,无疑是玩弄权柄如同儿戏。尤其是晋鄙的死,势必给魏国军队带来巨大的损失,魏国的国防实力也势必大打折扣,在群雄并立、战火蔓延、硝烟日浓的战国末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国防实力的诸侯国,会在铁蹄四侵的动乱时势中苟延残喘。信陵君的“杀晋”之举对魏国社稷的危害不可谓不大。加之,当他谋军夺兵之后,“勒军”之时,“父归”、“兄归”、“归养”的军队整编策略,固然能体现其仁爱,但其“体恤民情”的做法,无疑会对魏国军政权要尤其是魏王的威信产生巨大的冲击。从史料记述来看,晋鄙当时“将十万众屯于境上”,信陵君“勒兵”之后“得选兵八万”,以此足见得魏国军队里“父子俱在军中”、“兄弟俱在军中”的不在少数,如果均按信陵君的方法处理,博一个泽被万民的名号,魏军人数必然大幅缩水;如果不那么去做,兵士中必有对魏王心怀忿恚之人,且为数还会不少,很难想象“军心离散”之师,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因此,说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实,说他“救赵存魏”未免牵强,即使从地理意义上而言魏赵唇齿相依,也有唇亡齿寒的道理,但信陵君的救赵之行,已经撼动了魏国山陵,削弱了魏国实力。虽说信陵君此举无谋权篡位之意,却从根本上背逆了魏国利益,削弱了魏国实力,魏国虽暂无覆巢之虞,却也是危如累卵了。一个如此危害祖国利益的人,不为叛国而为何?
不仅如此,信陵君窃符救赵,也直接为魏国招来了祸乱。秦国曾宣言“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而史实记载也证明秦国的确对魏国采取了报复行动。当他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征魏”,魏国因此而损失惨重。当此之时,魏王不计前嫌请魏公子回国时,他竟然下令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魏国受敌,公子却不回国救魏,历来评述说他窃符救赵,救赵意在存魏,实在大为牵强。
虽说信陵君乃太史公“胸中得意人”,司马迁为其作传意在表现其“仁而下士”之风,急人之困之义、“仁爱万民”之贤,但究其言行举止,细斟深酌,不能不让人对这个表面上令人崇敬的人物心生失望之情。
★作者简介:杨寒江,湖北省孝感一中教师;谈小平,湖北省孝感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