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悬棺的主人

2008-01-07见证·发现之旅

走近科学 2008年1期
关键词:泥塘学者

见证·发现之旅

在中国的西南部许多陡峭的崖壁上,人们能看到一具具神秘的棺木或者静置于石洞之中,或者安放在桩孔之上。是谁会将自己的亲人这样安葬?这种奇特的葬俗为什么会“一刀切”般地在同一时间嘎然而止?悬棺所属的那个神秘的族群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的后人如今又在哪里?

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刚刚登上九五之尊的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为了彰显自己手中皇权的至高无上,对世居中国南方的一支彪悍的少数民族——僰人,发动了一场震动天下的大会战。明政府屯精兵14万于今天的四川宜宾,欲对僰人斩草除根而后快。

那么僰人到底是何许人也?因为什么招得那位刚登基的万历皇帝动了肝火以致大动干戈呢?

悬棺的主人——人

人最令人惊叹的遗存就是他们的悬棺。在中国,从春秋时,沿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重庆小三峡一线都有悬棺留存,而在悬棺的近旁,又总是伴有一幅幅色彩艳丽、诡秘神奇的崖画……现在藏量最大,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的是在川南宜宾的珙县等地,这里是僰人曾经繁衍生息的故土(图1)。

(1)图组:高悬于崖壁上的僰人悬棺及悬棺旁的崖画。令今人最感惊奇也难以理解的是:悬棺,这现代技术都难以完成的艰巨工程,当时的僰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据考证:僰人属古百越民族的一支,在中原人的眼里,生活于荆棘石岩之中的僰人自然是蛮夷。但由于僰人在周武王讨伐西南八夷时立过功,秦汉时又建立了僰候国,因此又是蛮夷中较先进、较强大的一支。僰人在二千年里不断发展壮大,到了明朝俨然已成为西南少数民族的领袖。这个雄踞云贵川三省交界的咽喉地带,性情剽悍、不易驯服的族群,自然而然便成了中央政府的心头之患。明朝开国以后,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开始逐步限制僰人的利益,尤其是废除了当地沿传已久的蛮夷酋长制度,代之由中央政府委员管理,原本紧张的对抗终于演变成一场人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战争。

战争——强行为僰人的历史划上“句号”

自1573年3月21日战争爆发,人多势众、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明军在几个月里先后攻下了灵霄城和都都寨2个人的重要据点,人就只剩下易守难攻的天险九丝城了。据《明史》卷212《刘显列传》记载,九月初九这日是人一年一度的赛神节,酣战数日的人开始放歌纵酒……夜色中,蓄谋已久的明军却偷偷地杀了进来。人大部遭诛、城郭被焚,就连他们视为圣物的铜鼓也尽失。随后,明军又对逃散的僰人展开了残酷的追杀,目的是将敢于对抗中央政府的僰人斩尽杀绝。

根据明军后来所立的《平蛮碑》记载,自万历以后“僰”这个字就很少出现,而悬棺——这个僰人延续了2000多年的习俗也随之中断。1974年春天,在僰人悬棺遗存最多的珙县,对悬棺的首次考古发掘在四川省考古队的主持下展开。经检测所有文物的年限都截至明万历年间,没有发现年代距今更近的僰人悬棺。这一发现也正好印证了《平蛮碑》的记载(图2)。

(2)图组:明人的《平蛮碑》及1974年对悬棺首次考古发掘时的情景。当时发现的部分有凿齿痕迹的僰人遗骨和文物,为今人了解僰人——这个400年前就消失了的古老族群,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僰人真的亡族灭种了吗?

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少数民族竟然在明万历元年九月突然消失,今天在人生活的故土再也看不到一丝他们后代留存的迹象,难道僰人真的像明朝史料记载的那样被“根诛隙拔”了吗?

四川的僰人文化研究者黄文华和屈川认为:一个几万人的民族要一个不剩地全杀干净,这种可能性不大。后来明史料中还有要对幸存的僰人进行强行教化的说法,就说明还有幸存的僰人。

贵州的民族学家翁家烈也认定有僰人幸存下来,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古僰侯国以宜宾为中心,位于南盘江、南广河、朱提江三大河流域,跨如今云贵川三省,所占地域是比较广的。而这一地域的东北部,是明军当年并没有深入到的。因此他认为这一地区应该还有僰人能活下来(图3)。不仅如此,翁家烈还构想了一条僰人可能逃跑和生存的路线。

(3)当年僰人生活的广大区域。当今学者推测:仅仅14万明军要将如此范围之内崇山峻岭间的僰人斩尽杀绝,应该是不可能的

于是,川黔两地学者一起踏上了漫漫的探寻之路(图4)。

(4)学者推测当年僰人可能的逃亡路线

从九丝城一路向南直到历代的南疆重镇云南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虽然一路上都有古人生存的印记,如僰人生存区域三大水系之一朱提江畔的万丈峭壁上仍赫然而立着人的悬棺,但学者们大多认为:这里作为明朝的南疆重镇,战败逃亡的僰人是不可能在这里生存的,他们很有可能偷偷穿过这里一直向东或向西,隐入了云贵边境的莽莽大山。

一行人继续前行,虽然云南方面的学者也加入进来使队伍不断壮大,但直到踏入云南省东南端少数民族聚居的文山州,仍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这里属于僰人三江生存区域的南盘江流域,已经是当年人可以到达的最南端。那么,当年亡命的僰人能在此获得一块安身之地吗?

初显蛛丝马迹

在云南省丘北县城北14公里一个叫“普者黑”的村落,村民向前来考察的学者们透露,他们不仅知道僰人,而且还在赶街的时候见过,他们是一个戴着马笼头的人口很少的民族,僰人的寨子在大山那边很偏僻的地方,他们非常贫穷、落后,当地人都称他们 “锅泼(很野蛮、落后的意思)”或“戴马笼头”的人……丘北县竟然出现了僰人!是真的人还是自称?尤其是马笼头这个词,更是让学者们怦然心动:僰人曾经是一个善于养马和骑马作战的少数民族,这一点在他们的岩画中也有突出的体现。史载南宋时茶马互市,宜宾的汉人常用茶叶和货物换僰人的马匹,川马也成为宋军主要的马匹来源。这些戴马笼头的僰人和人的民族特征怎么会那样契合呢?这些戴马笼头的人会是僰人的后代吗?

很快,学者们按照当地人的指点,穿越群山踏进了舍得乡一个名叫白泥塘的村寨,这里怪石嶙峋,举目都是石崖石屋,显得非常贫瘠。悬棺主人的后代竟生活在这穷山僻壤的石缝间?400多年前,在四川宜宾,僰人为了抵抗明军的攻打,建造了规模宏大、结构严谨的石堡石寨,以至于被称为悬崖上的民族。那么,现在他们的生活是继承还是一种无奈?

白泥塘见闻

村民们看见有外人来,纷纷兴奋地穿起了艳丽的民族服装跑出来观看。闲谈中当他们露齿一笑,他们用金属薄片镶的两颗侧门牙让学者们大吃一惊:1974年,在四川宜宾发掘出了10具悬棺尸骨,其中7具成人尸骨有6具都被打去了两个上齿,这是当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发现。而这一风俗据当地人说,是由于以前瘴气重,人染了瘴气会牙关紧闭,灌不进汤药。为避免因此而丧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打牙的习俗。虽然不知道村里人如今的镶牙是僰人凿齿习俗的演变,还是悬棺中沉默的僰人生前也是镶牙,但是这里独特的文化刚开始就令人心头一震。

在学界,以往有人提出僰人就是白族,因为在当地“僰”与“白”的发音是相同的。但专家在白泥塘发现:这里人们不仅语言与白族不相通,而且服饰的差别也是十分明显的,但和人们已掌握的川南僰人的某些风俗却完全一致,如海贝这种2000年前在僰人中盛行的古老装饰物至今还一成不变地在这里延续。这不能说是一种巧合,可见,这里的人和僰人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

但当地这些自称僰人的人,身份证上标注的却是彝族。彝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可专家们在这里发现:白泥塘人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与彝人完全不同的歌舞——跳乐(图5)。

(5)图组:镶齿习俗、独特的服饰和“跳乐”等种种迹象,使学者们将颇为另类的白泥塘人和400年前消失的僰人联系在了一起

这些人究竟来自何方呢?

多角度比照 僰人后裔“水落石出”

2003年6月,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来到白泥塘,通过对这里的人进行人体DNA检测后发现:这里人的DNA结果与非百越民族的彝族相去甚远,明显带有百越民族的特征,与川南悬棺里边的人骨检测做出来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这里历来是多民族混居地区,如壮族、傣族也都属于百越民族。因此,DNA检测样本的有限性只能表明大概的族属,作为一种辅助证据,这里人是否是悬棺主人的后代依然无法确定,更可靠的证据还需要回到对僰人基本特征的详细考证。路径与比照标准是,僰人最典型的三个文化特征:崖画、铜鼓和悬棺,并且他们是历史上鲜有的三个特征同时具备的少数民族。

在接下来的探寻中,专家们先是在丘北县曰者镇的狮子山发现了大量独特而瑰丽的崖画,而且它们恰恰如悬棺旁的图画一样古朴真挚、色彩鲜艳,而且完全一致的笔法和特性不由得不令人将两者联系起来;接下来从文山州博物馆里收藏的大量铜鼓上,发现了与已知僰人铜鼓有惊人相似之处的文饰(图6)。自此,僰人两大文化特征找到了答案,可悬棺呢?这个僰人文化最关键的因素却全然没有踪迹。

(6)图组:狮子山上的崖画和文山州博物馆里收藏的大量铜鼓,它们与川南僰人故地的类似发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这时,专家们在与当地村民的闲聊中得到了一条重要线索:这里的葬俗是家家都有一个高约30厘米、直径40厘米的木质鼓状祖棺,里面装着一些代表先祖灵魂的金属铜片。当地人平时将祖棺隐藏在一个高而隐蔽的地方,祭祖时取出供后人祭拜。由于早时当地人是将(战死的)族人头领的尸骨隐匿于石崖上一棵栗树上的,后来世世代代相传,人们便把这树上的叶子视作老祖公的保护者,当成是祭祖时必不可少的物件。由此专家推测,当年僰人战败逃亡,根本不可能携带笨重的棺木同行,而后来在明朝斩尽杀绝的政策下,也不可能再继续自己醒目的悬棺文化,何况丘北一带又缺乏摆放悬棺的崖壁。于是,便将自己的葬俗改为这种没有尸骨,只有灵魂;没有悬崖,只有洞穴,但仍能使祖先灵魂的象征物世代保存和传递的洞穴灵魂葬。正如当今这里人祭祀时,都要采摘栗树叶子铺垫在地上,注意使祖棺不接触到土。这似乎也与古代僰人悬棺葬不入土的习俗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图7)。

(7)图组:木桶、铜片、栗树叶、奇特的葬俗,学者们认为,这是当年逃亡出来的僰人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对祖先悬棺葬俗的发展

但要验证这一推测,最后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如果洞穴灵魂葬真是僰人消亡的悬棺葬的更替的话,那么这两者必须在时间上有一个衔接点。历史上的僰人作为一个主体民族,它彻底匿迹于历史的时间也就是悬棺葬终止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而通过对丘北人祖棺棺木的腐朽程度以及它里面铜片的数量及氧化程度来推算,时间大约也恰是在明末清初。这也就是说,古代僰人悬棺葬终止的年代,和丘北“僰人”洞穴葬这种葬俗形成的年代,基本上是吻合的。

至此,丘北人奇异的葬俗终于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虽然当初与明朝政府的战争十分残酷,虽然多数僰人被杀戮或不得不被强制同化,但现实中仍有人按自己的模式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不仅用最近似悬棺的途径沿袭着古老的葬俗、铭记着祖先的嘱托,更是在一直延续着他们不曾中断的坚韧和传奇。因为经过各方的检测和比对,今天,在丘北6个乡42个村生活的5000多人很可能就是僰人的后裔。

猜你喜欢

泥塘学者
青蛙卖泥塘
《青蛙卖泥塘》的“愣”
《青蛙卖泥塘》教学实录
I’m Nobody! Who Are You?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
泥塘广告词
程门立雪
大学者
学会认输 (片段)
学者罗家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