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一个“难”字了得
2007-12-29卓泽渊
人民论坛 2007年3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5/bwGzAHRiv7fAo2uPW2JPxh.webp)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利益多元化的发展,逢年过节之“礼尚往来”,渐渐地有些变味。同时也变成了许多下属与领导的痛苦,这实在是礼仪初创者匪夷所思的问题
年关送礼:难字当头
就不当目的送礼者与正当送礼者来说,对于送礼的感受是不同的。对于不当目的者来说,年关是其公关与攻关的绝好机会,巴不得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一年365日,天天都过年该有多好啊!对于真诚的送礼者来说,送礼是其美好情感的表达,并无丝毫的瑕疵与杂念。但是由于有了前述情况的存在,真诚的送礼者也往往会担心自己的美行被误解,也难免会被误解。这对于真诚的送礼者来说,是极其残忍的,因为,他们要寻找一个表达自己感激与感谢的机会也不易。好不容易等到了春节,又被那些不良分子给玷污了。自己美好的送礼行为也许会被误解为行贿。高尚被误解为低俗,这对于高尚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侮辱与伤害,甚至还可能衍生出耻辱感与耻辱。
就不良官员与廉洁领导来说,对于受礼的感受也是不一样。那些极端的不良官员不惜以权弄法,平时都会以权谋私,到了年关,甚至也许更期望在年节的掩护下,更好地收受礼物,中饱私囊。因为年关对于他们来说,它的到来相当于敛财机会的到来。对于廉洁官员来说,年关也许是他们对于亲情与友情的重温,也可能是一场不大不小的考验。他们既希望年关带来友谊与亲情,他们也多么希望永远没有年关啊。没有了年关,他们就没有了是否接待年节送礼者的痛苦。却之不恭,受之有愧的心态,是其他人所难以体悟的,廉洁的领导无不为之而头疼。
年关的礼尚往来,对于下属与上级来说,也是一个难题。这对于诚心要送礼的下属来说,并无什么问题。对于本不想送礼的下属来说,则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情。在年节,许多同事都去给领导送礼了,如果自己不去,多少总觉得有些另类;如果自己去了,总觉得有些别扭。去吧,违反自己的本意;不去吧,又担心领导以为自己不给面子。社会上早就有趣语调侃说有的领导“不知道谁送礼,但知道谁没有送礼。”送不送礼,对于不想送礼的下属来说,难啊!
对于上级来说,也一点不比下属轻松。下级说要趁节日来看看自己,欢迎吧,有故意收受礼物的嫌疑;拒绝吧,又有不给面子,脱离群众的嫌疑。下属送来礼物,不收,不给面子——不识抬举;收下又总觉得不舒服——拿人手软啊,而且还冒着收受贿赂之大不韪。其实,对于优秀的领导来说,收受这种礼物,只能是心理负担。将廉洁者收受亲属、朋友、上下级完全出于情感而送来的礼物为受贿,简直可以说是对他们的污蔑。然而谁又能完全分清其中的高洁与庸俗?
跳出困境:改革是唯一的选择
既然年关送礼,对于下属难,对于领导也难,可不可以不送不收?从逻辑上讲是可以的,但是实际上则是不可以的。因为,年节毕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一年才一次啊。有的群众会说,我不是要给领导送礼,而是要对领导表达我的心意,难道不行么?的确谁都不能说不行。领导说我不收贵重的,只收心意行么?也不能说不行。行贿不行,表达情感当然毫无疑问。年关啊,原来就使人那么难。下属难,领导难,下属与领导都为难。送礼或是不送,下级上级都为难。怎么办?是送还是不送?如果同意送心意,什么又不是心意?多少数额以上是贿赂,多少数额以下不是贿赂?不同的主体,感受是不一样的。
静心一想,以上的种种想法都未必是错的。我们仅仅是在现行不良状态之下的思考,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固守现有的状态。因为现有的状态就是不合理的。于是改革就成为了我们唯一而必然的选择。然而改革又从哪里做起呢?
我们不妨追问送礼行贿者的目的何在?其目的显然在于通过有权者权力的滥用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权力不能被滥用,还会有人通过送礼来行贿么?一定不会有。
关键在于权力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一旦严格依法行使,行贿者就失去了动机,真正以送礼表达感情与感谢者也有了正大光明的形象,而不至于隐晦于行贿嫌疑之中;受礼者也冠冕堂皇,而无受贿嫌疑之累。
何以使权力被严格依法行使,办法只有两个,直接的是法治,根本的是民主。法治是直接的决定力量,民主是最终的决定基础。只有有了真正的法治与民主,权力才不可能被滥用。权力不被滥用,任何行贿就丧失了意义。这时,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礼尚往来的美德,才可能真正成为完全的美德,而不被邪恶“假汝而行”。年关易过,廉关也易过。(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副主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