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诺贝尔奖大盘点
2007-12-29江淮
中学生天地(B版) 2007年12期
编者按:每年12月10日,全世界都会把目光集中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诺贝尔六大奖项将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授奖典礼。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奖已经走过106年,它曾经因为世界大战而暂停,它的评奖曾经饱受争议,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地球上所能享受的最高荣誉之一。庄严的典礼不禁让人想到国王加冕,那么,今年的诺贝尔奖又加冕给了谁?
医学奖:人类在接近生命的本质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只授予那些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同时它也是每年“诺贝尔奖季”的开场大戏,因此格外受人关注。美国科学家卡佩奇、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埃文斯共同分享了今年的这一殊荣,他们开创的“基因打靶”技术帮助人类确定基因功能,使特定的基因改造成为可能。
在“基因打靶”技术发明之前,通过控制动物体内的基因来进行疾病研究一度被认为是幻想。而借助“基因打靶”技术,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实验小鼠体内所有细胞中某一特定基因全部“敲除”。比如你想研究A基因如何致癌,只消把实验鼠体内的A基因全部“打靶”,观察没有该基因的小鼠和正常小鼠的不同就行了。目前科学家已通过“基因打靶”技术研究了超过1.1万种小鼠的基因,这个数字相当于哺乳动物整个基因数量的一半。小鼠和人的亲缘很近,任何一种和基因有关的人类疾病在理论上都可以用“基因敲除小鼠”作模型加以研究,这些研究将对克服人类很多遗传性疾病产生深远影响。
从2003年的“核磁共振”到去年的“核糖核酸干扰机制”,再到今年的“基因打靶”——21世纪医学奖已先后三次授予了工具性的研究,而人类正是通过这些工具不断地接近生命的本质。
化学奖:做足“表面文章”
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人埃特尔,以表彰他在“表面化学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这一天正好是埃特尔的71岁生日。
上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的表面化学,研究思路非常简单:只有了解了物质表面化学反应的具体细节,才可以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其过程。作为首批意识到该技术潜力的科学家之一,埃特尔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表面化学的研究方法,借助先进的设备,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观察金属上原子和分子级别的行为。《化学世界》杂志评价说,埃特尔的贡献在于“融合一系列技术,让科学家得以准确测定气体附着在固体表面以后发生的一切”。埃特尔的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建材、冶金、能源等行业,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都说不能“光做表面文章”,但埃特尔却做出了扎扎实实的“表面文章”并获得科学界的最高奖赏,以实际行动反驳了这一“谬论”。
物理学奖:他们让硬盘有了“海量”
与前两届“玄乎”的宇宙黑洞、量子效应相比,本届物理奖显得特别“实在”。1988年法国人费尔和德国人格林贝格尔发现“巨磁电阻”效应,从此引发了硬盘“大容量、小型化”的革命,我们今天能用漂亮的MP3听歌,能在小巧的阅读器上看电子书,托的正是他俩的福。
众所周知,硬盘能够存储包括音乐在内的信息,这些信息被存放在极小的磁化区,通过记录磁场变化的读取器取出。硬盘越小,各磁化区的面积就越小,磁化信号也越弱。想在不大的硬盘中存储更多信息,就需要更为灵敏的读取器。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原理制成的读取器,可以将极弱的磁场变化转换成清晰的电流变化。据统计,从1997年真正的商用巨磁阻磁头问世至今,平均每年超过10亿个运用这种技术的硬盘和MP3涌入市场。正如法新社所指出的那样,“巨磁电阻”效应使“iPod”成为可能。
文学奖:姗姗来迟的嘉奖
88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她是1901年该奖项首次颁布以来的第11位女性得主,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位。
诺贝尔在遗嘱中规定,文学奖应给予“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从这点上讲,莱辛的获奖实至名归。她的代表作《金色笔记》通过女主人公安娜·伍尔夫(自称“自由女性”)的成长反映了作者对时代本质和人类命运的独特思考与深刻认识。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评价,莱辛“用自己的怀疑精神、火一样的激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是一位“女性体验的史诗诗人”。
《金色笔记》发表于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足足迟到了40多年。幸好还有人更“惨”——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赫尔维茨已有90岁高龄,他成了诺贝尔奖历史上的“头号长者”,听说自己得奖后,他的第一句话竟是“我以为属于我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经济学奖:无所不在的机制
除了“诺贝尔奖史上最老”的赫尔维茨外,马斯金和迈尔森也因为“对机制设计理论的突出贡献”而共同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机制设计理论”乍听起来你也许觉得陌生,但说到“市场机制”你一定耳熟能详,市场机制的优势是巨大的,但也存在着若干难以克服的缺陷:比如信息不对称、诈骗欺瞒、漠视环境……于是“机制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它主要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游戏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瑞典皇家科学委员会在颁奖公告中说:“(机制设计理论)通过解释个人激励和私人信息,大大提高了我们在这些条件下对最优配置机制性质的理解。该理论使得我们能够区分市场是否运行良好的不同情形。它帮助经济学家区分有效的交易机制、管制方案以及投票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经济学研究正在显著地转向一些让人感到陌生的领域——机制设计、微观市场结构、经济工程学、人工智能与市场设计等。
和平奖:人人要有“地球村”意识
“就气候变化危机而言,我们面临同样的情形:在任何一个地方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是对整个地球生态的威胁。”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同时获奖的还有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告诫我们,“气候危机”已渐行渐近,到了“每个人都该觉醒过来与之战斗的关键时刻”。
自从2000年大选失败以后,被老布什讥为“臭氧男”的戈尔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宣传抑制气候变暖的工作中。他所投资并参与拍摄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荣获200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在影片中,戈尔一改过去刻板的政治外表,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们展示全球变暖的危害:长此以往,冰川将融化,洪水将泛滥,人类的家园将遭遇毁灭性破坏。
进入21世纪,和平不再只是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相安无事,人与地球的和谐相处也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从2004年的“绿色带植树运动”获奖到今年的“解决全球变暖”胜出就是明证,我们人人都要有地球村村民意识,以实际行动来保卫地球这个我们唯一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