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跑技能的形成与能力发展
2007-12-29于川茗宫本庄
体育教学 2007年4期
跑是人类本能,也是人类固有的基本运动技能。而快速跑的能力是评价位移速度直接指标。而快速跑的技能和能力的高低不但将直接影响着多数体育项目的学习和掌握,也与人一生中的劳动、生活有着间接关系。同时,跑作为教材内容是从小学直至高中阶段的重点。在国际上动作技能学领域的学者,关于快速跑的动作发展研究成果将为我们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一、年龄与快速跑运动学指标变化的关系
纵观人成长的过程,从幼儿时期跑动作的出现直到青年阶段快速跑能力达到顶峰,随着年龄的增长快速跑能力在不断的提高,动作技能在不断的完善。在这一过程中,跑速、步频和步幅是最直接能够描述这些变化的运动学指标。
从跑速方面看,人在1~12岁阶段(无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跑速几乎均呈直线增长。在青春期才出现发展的性别差异。男性一般在17岁左右跑速达到最高水平,之后往往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而女性这一转折点出现较男性早,一般在13、14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一直至成年都会出现下降的情况。步幅基本与跑速的变化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大。而性别的差异同样在早期没有出现,直至青春期。男性一般在15岁,女性在13、14岁左右步幅达到发展的顶点,并均出现动作幅度减少的趋势。而在步长/身高比方面,人在幼儿时期发展最为快速,6、7岁左右该值突破1.0,之后便没有显著的变化了。有趣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步频始终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即使在青春期里也未显现出性别差异。
这些运动学指标的发展提示我们,幼儿时期是形成跑动作的最重要的阶段,6、7岁左右跑动作的基本外观已经形成。而快速跑能力的发展更多依赖的是步长随年龄的增长。
二、跑的动作出现的过程
一般认为,出生后21~24个月的幼儿及具备跑的能力。关于从走到跑这一发展阶段的运动学变化,有学者通过对16个月大的男童从走到跑的动作出现阶段为期6周的观察,和对12~18个月大的女童为期6个月的纵向观察发现,幼儿往往会在出生后17个月左右具备跑的能力。最初出现跑的动作是在走的过程中夹杂了优势脚的小幅度跳跃(非优势脚着地),即产生了双脚腾空现象,这就是跑动作出现的动作前兆和分水岭。在以后向成熟跑的动作发展过程中,跑速、步频、步长和步长/身高逐渐加大,两脚落点距离和两脚落点距离/身高比逐步减小,四肢动作逐渐协调一致。尽管跑和走的。也有学者认为,跑的动作是从快速走过程中自然分化出来的。在跑的能力形成过程中,判断走和跑的基本界限可参考以下条件:①步长超过身高的48%以上;②步频超过4.1步/秒;③跑速超过1.6m/s;④左右脚动作时间差异小于5%。
三、不同阶段快速跑动作形成及能力的发展
快速跑的动作在2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迅速完善,在6岁左右在动作形态上与成人已无明显差别(图2)。从2岁到6岁期间快跑特征主要有以下变化:①跑速显著增大(从相当于成人的32%增加到55%);②步频没有显著变化;③步幅增加明显(从相当于成人的32%增加到57%);④步长/身高比也有显著增加(从相当于成人的56%增加到91%)。由此可见,步长/身高比显著提高是促进该阶段跑速增加的首要原因。同时,这一变化也是由于快跑动作逐步完善的结果。之所以可以认为6岁儿童快速跑技术已与成人基本相同,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有着基本相同的和自身身高接近的步长,即以相同步频能力水平(4步/秒)。(图1)
有学者通过对小学1~6年级儿童开跑能力发展进行跟踪研究,结果发现:①尽管在这个时期各年龄段儿童跑速都在增加,但男子在10~11和11~12岁,女性在7~8和10~11岁跑速增加最为显著;②这个阶段无论男、女,步幅都在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大,但步频却没有明显提高的趋势,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期跑速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步长的增长导致的;③男子在此阶段跑速始终优于女性,尽管这种优势并不明显,而这种优势的原因是由步频差异产生的;④该时期步长/身高比基本稳定(0.95~1.09)。
通过跟踪调查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男子在7岁左右如果表现出较强的位移速度能力,则在以后各年龄段往往都能表现出这种优势。反之,如在7岁左右位移速度能力表现很低的话,以后各年龄段也很难具有优势。这种现象同样适用于女子。
青春期开始以后,快速跑能力开始呈现性别差异。如图2显示,尽管该阶段快跑的动作外观上没有明显的特殊变化,但13岁以后由于受发育特征的影响,男性在步频上略有增加,力量方面的优势直接促进了快速跑的能力的增强。反观女性,在此阶段步长、步频基本停滞,力量方面发展的劣势导致快跑能力直至成年阶段也没有较大的发展。
根据日本的有关调查,快跑能力发展的顶峰往往出现在男子17岁左右(高中阶段),50m平均成绩为7.1秒,平均跑速8.0m/s。女子的顶峰出现在14岁左右(初中阶段),50m平均成绩为8.67秒,平均跑速6.59m/s。顶峰出现后,男女快跑能力一般都会20岁以后下降。
普通成年人快速跑有着怎样的特征和水平,一般此类调查多以20岁青年为模型。例如,1987年有日本学者对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性50m跑平均成绩为7.27秒,平均跑速7.63m/s,平均步长/身高比为1.03,步频为4.3步/秒。女性50m跑平均成绩为9.09秒,平均跑速5.99m/s,平均步长/身高比为0.97,步频为4.04步/秒。(图2)
由此可见,成年人快速跑标准特征是步长基本等同于自身身高,步频每秒4步左右略高。但是,成年人快速跑能力显示出相当高的个体差异,男女较低水平组仅能分别相当于同性别12~13岁和9~10岁组的平均水平。
四、小结
目前跑的教学基本是沿用了教师在大学《田径》课程中学习的以专门练习和控速跑为主的技能学习模式,而且不同年龄段的方式相同。事实上,快速跑技能是属于人类的基本运动技能,动作的学习并非是重点,能力水平的提高才是练习的重点。“早期技术诱导,重点环节控制”才是正确的思路。
不难发现,快速跑动作技能发展的突增期与快速跑能力发展的突增期并不同步。而跑的技能突增期出现较早,而进入学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后,则是跑能力的重点发展阶段。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跳、投等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所以,学前儿童以养成正确基本运动技能为目标的体育教学工作也不应忽视,而在这个领域中的工作,我们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