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理论依据和课堂设计思路

2007-12-29向静文

体育教学 2007年4期

  一、自卑心理的概念及其表现
  
  自卑心理是指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己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1]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自卑心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有一项调查显示,66.1%的中学生承认自己有自卑感,其中,有8.9%的学生承认自己的自卑感相当严重。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认为,所有人都有一点自卑,只是程度不同。心理学研究认为,适度自卑感可以成为推动人发展的动力,但是,当自卑感已造成了心理困惑甚至引起问题行为时,就会导致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适应不良。由自卑感引起的严重问题行为可以表现为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思维障碍或由身体、智力等因素而衍生的其他不良适应行为。对于适应不良的自卑行为,台湾心理学者认为,自卑反应乃基于错误的自我评价,或由于长期的挫败,往往有过度的内疚感和羞耻感。在行为上表现的是拒绝自己、孤立自己,有时则采取自我吹嘘或轻视他人的防卫方式。[2]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夫曼等对于自卑儿童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自卑儿童常常有这些表现:长时间的情绪低落; 过度怕羞,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做事;拒绝交朋友,孤僻,喜欢一个人独处;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经常疑神疑鬼,对别人的批评过于敏感且难以接受;贬低、妒嫉他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回避竞争、竞赛。
  研究还显示,自卑学生在学校中一方面表现为怯懦,优柔寡断,孤僻;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傲慢、敌对。在课堂上故意不听课,做小动作、捣乱,以引起老师的注意,或者不恰当地炫耀、发挥自己的特长,以获得优越感。[3]
  
  二、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及其危害
  
  (一)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4]
  心理学研究认为,自卑心理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在自我感受方面,集中表现为一种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能胜任的痛苦感受。[5]
  自卑心理的形成是个体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学者研究认为,由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个性特征、价值倾向、自我观念等所导致的自卑感,称为主体自卑感。由个体所处的客观外部环境如家庭经济状况、地域环境等外部环境所导致的自卑感,称为客体自卑感。[6]
  在中小学学阶段,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长过程中的挫折经历
  学生成长过程中,希望自己的进步得到认可,喜欢表现自我,但是,失败和挫折的经历往往打击自信心,特别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文化考试中的屡遭失败,容易引起自卑。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自信心就会因受到严重创伤,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又不能进行主动的心理调整,再遇到挫折时,就会导致自悲心理。
  2.个性心理因素
  心理研究表明,同样的挫折和失败并不是都能引起自卑心理,引起自卑心理感的往往有更主要的主观原因,即不同的个性。从总的情况看,具有抑郁气质和性格内向的人,由于其细致敏感、怯懦孤独、处世谨慎、不善交往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对自己要求过高,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往往进行消极的归因和自我评价,这类人就很容易导致自卑心理。
  3.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伴随青少年的成长,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发展,但是,有的学生或者停留在对自己过去状态的认知上,或者对自己的成长、发展认识不足,特别对自己的长处、优势及其变化没有明确的感知。总之,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身材、学习、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认知不足,过于夸大自己的不足,或者,不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特别是以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进行比较,结果是越比越自卑。
  4.身体缺陷等生理因素
  青少年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身体形态、外貌、运动能力等的发育状况是造成部分学生自卑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身材、容貌和气质特征不满意,特别是有些生理有缺陷的学生,不能客观接受自己生理的缺陷,在极度的失落和无奈中,特别是当这种缺陷遭到同伴侮辱、取笑时,逐步形成自卑心理。
  5.同伴、教师和家长的偏见
  他人的评价是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因素。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偏见,同伴、j+54agcyifN3bRdEmHQ/DrdsiLdz/u3CxZfpSdFE/Pw=教师和家长的评价不够客观甚至错误,这种评价往往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的偏差。特别是对于教师而言,他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教师的看法对学生同伴的认识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偏见或者不全面的评价,很容易导致学生自我认识的错误,否定的、指责的,甚至伤害学生自尊的评价或侮辱性语言,往往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理。
  另外,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人员的变故、家庭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等环境因素也是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自卑心理的危害
  心理学研究证明,产生自卑感但又不能正确对待或及时调整,自卑心理就会给人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严重的将对学生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后果。
  1.学习、工作缺乏毅力
  严重的心理自卑可以导致行为问题,遇事犹豫不决,办事不果断,没有毅力,经受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容易半途而废,难以取得学业和事业进步。
  2.行为动机被抑制
  长期的自卑心理抑制积极的心理动机和进取心。动机是行为的先导,自卑感往往抑制人的行为动机,使得许多改变现状的想法和冲动无法实现,使人失去进步和取得成功的机会。
  3.怀疑自己的能力,潜力得不到发挥
  自卑的人往往自尊心遭受伤害、自信心被打击,在内心深处有不信任自己的心理状态,在承担当前的学习或其他任务时,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不能集中全部的精力,因此,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极大地限制个人能力的展示,更影响潜能的发挥。
  4.自我封闭,拒绝交往
  自卑心理的人自我封闭自己,孤独、怯懦,不与主动交往,不能与人正常沟通,人际关系紧张;另外,有部分心理自卑的人经常以一种过度的责备、指责、贬损他人的方式来处理与他人的交往,其结果是进一步造成紧张的人际关系,甚至出现人际障碍。
  总之,自卑心理会给人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对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性格都有不良影响。
  
  三、学校体育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研究显示,关于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克服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研究不多,特别是缺乏严格规范的实验研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自卑心理学生进行有效干预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从自卑的心理机制及其产生原因的角度出发,结合体育教学特点提出体育教学的课堂设计思路并实施,应该可以对促进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有所帮助。
  1.健美体型塑造和运动能力的培养
  许多青少年的自卑心理来自生理方面的缺陷,而有研究显示,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最好、最有效率的方法是改善学生的体型、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身体瘦弱的“豆芽菜”体型、脊柱侧弯、“O”型腿或“X”型腿、肥胖以及运动能力差、动作笨拙的学生,体育锻炼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因此,专门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学生正常自信心的增加和克服由这些原因导致的自卑心理都有良好的效果。具体的教学可以围绕体型塑造、姿态改变、运动能力提高等内容展开。
  2.创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心理代偿
  自卑心理往往与挫折和失败联系,因此,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体验成功、展示能力非常重要。首先,学习目标的设置要因人而异,要预计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其次,要善于激励学生,特别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鼓励他们发挥潜力,在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努力中相信自己的能力。特别要指出的是,不可否认,对于当前的学生群体,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是由于文化课成绩不良、长期受到教师打击进而否认、怀疑自己其他能力造成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意发现这部分学生在运动、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在体育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心理补偿,情绪也得到宣泄,同时建立起自信心。
  3.帮助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的人际交往
  自卑心理的学生拒绝与同伴进行交往,在体育教学中,注意设计必须有多人参与的合作项目和集体项目,并且,在合作项目、集体活动中赋予有自卑感的学生重要的、可以胜任的具体任务,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得到同学的尊重,同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改变性格,走出自我封闭的自卑状态。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学会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自卑心理往往源自不恰当的比较及其否定自我的心理感受,多数情况下,这种比较并不真实反映事实,就是说自卑心理很多情况下是主观虚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予以肯定和激励,使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此为基础客观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同时,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失败或挫折时, 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主、客观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以便提高抗挫折心理能力,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徐涛.试论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6月第8卷第1期.
  2.林朝天.偏差行为辅导与案例分析.广州:世界图书书出版公司,2003年7月第一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