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应慎用研究性学习

2007-12-29

体育教学 2007年4期

  一、研究性学习的缘起与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社会变革引发的种种挑战,各国纷纷把教育改革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并把转变学习方式视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些转变后的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在于关注探究、统整、强调过程取向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美、法等国近年来大力提倡“问题-项目为本学习”(PBL)、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TPE)等学习方式,在我国香港地区,“专题学习”也正在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 2000年,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标志着“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显性课程进入我国的课程领域,随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以法规形式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性质。
  何谓“研究性学习”?对它的理解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二是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一门课程;三是把研究性学习理解为一种教学方式。进入 2002年,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趋向于综合。有研究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还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同时也是课程和教学方式。更有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无论是哪一种理解,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态度,培养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体育课程与教学中所探讨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同义(都由英文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思想、施瓦布的探究学习理论以及当前较为流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可谓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包括如下方面:
  1.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法。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
  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境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我国体育新课程改革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并对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对研究性学习的正确理解,使得研究性学习的应用难免流于机械化和形式化,甚至存在一些误区,因此有必要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位进行正确的解读。
  
  三、对研究性学习的解读
  
  1.研究性学习不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唯一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不能解决全部课程目标,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所谓创新思维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等,都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如果脱离了对一个学科基本规律、基本结构的掌握,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犹如沙滩上建筑的高楼,终究会坍塌。因此,倡导研究性学习,并非意味着取代其他一切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应用,也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恰当应用。正如布鲁纳所说:“一个学生不可能只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