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起奥林匹克博物馆
2007-12-29王欢
体育教学 2007年4期
有人说: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将引起中国教育思想的变革与冲击。而奥林匹克宪章中提到: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正是这样,奥林匹克教育天然地可以和学校教育与办学理念结合,并且可以产生新的教育效果。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就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奥林匹克教育载体——“奥林匹克博物馆”。
“活教育”理念下的“活”的奥林匹克博物馆
府学胡同小学是一所拥有六百多年历史并具有中国文化情怀的学府圣殿。学校坐落在一座古老的由庙(大成殿)、堂(明伦堂)、阁(奎星阁)、祠(文天祥祠)构成的四位一体的传统建筑中。正是在这样的传统建筑中,学校寻找到了教育的切入点。学校传承了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的观点,认为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活教育观”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都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府学小学认为要将学生培养成有健康身体、有健全人格、有睿智头脑的世界人,将来才能改造环境,服务社会。可以说府学就是一座“活”的教育博物馆。据此学校构画了以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发展为线索的学校教育环境发展蓝图,形成了以“活”的博物馆为理念的办学思路。府学胡同小学认为北京2008年召开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机会,得以让学校续写教育的篇章,张显文化的特色。在府学“博物馆”理念的指导下,府学师生共同打造了学校的奥运博物馆。2006年9月28日,在府学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积极筹备,府学胡同小学创立了“我的奥运天地”红领巾奥运小博物馆。
奥运博物馆分三部分布展:“我知道”,展示了中国与世界有关奥运的知识;“我行动”,记录了同学们参与奥运、体验奥运的足迹;“我精彩”,就是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和热情的延续。展板下方是府学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捐献的实物展品。
府学小学认为,奥林匹克教育中学生应该是最大的受益者。学生们通过参与奥运活动,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在参与中感受奥运精神,传承奥运精神。学生们看着自己在奥运博物馆中留下的足迹,拉近了他们与奥运的距离,使他们从心里感受到了中国奥运、世界奥运,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博物馆中现有两件“镇馆之宝”。其一是由学校六一班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篆刻的35枚奥运比赛项目的图章和一枚29届奥运会会徽图章。待奥运会召开前夕,学校要将这些印章捐献给北京奥组委。
六一班的学生们通过篆刻印章,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篆刻技艺,还了解了许多印章背后的故事。比如:这35个图标代表的运动项目;与运动项目相关的体育知识;35个图标的形成过程等等。通过篆刻印章很多孩子对篆刻产生了兴趣,有很多学生自己又篆刻了许多印章。自从学生们知道学校将与马来西亚的一所学校结为“同心结”学校,他们就自发地上网查找有关马来西亚的资料,并篆刻了马来西亚标志性建筑“双子塔”和两国国旗。有的家长反映孩子自从对篆刻感兴趣以后,做事踏实了,专注了;还有的家长反映,孩子的作品被学校奥运博物馆收藏后,感到非常自豪,逢人就说:“我的作品被学校的博物馆收藏了”,还郑重其事地将奥运博物馆的收藏证书挂出来。现在,由他们印章所制作的印谱,成为学校赠送来宾的贵重礼品。
第二件是由学校面人郎的传人,六年级学生郎佳子稶亲手捏制的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福娃。郎佳子稶表示,他将利用业余时间多捏一些福娃,到2008年时能送给每位奥运冠军一个,让世界人民都认识福娃。
校长认为:这两套作品之所以成为“镇馆之宝”,是因为他们都出自学生自己的双手。他们在用行动支持着奥运、参与着奥运。
奥运博物馆从筹备至今,学校本着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手交给学生策划和管理。在筹备期间成立了由学生、老师、家长组成的筹备委员会;现有的两百余件展品是在全校学生中征集而来的;“我的奥运天地”馆名是从学生命名的400多个名字中筛选确定的;馆名的匾额是书法组的学生书写的;收藏证书是美术组的孩子们设计的;日常的管理和讲解由学生管理委员会负责;学生管理委员会是由3-6年级各班的中队文体委员组成的……
许海峰的亲笔签名留在了学校奥运博物馆的展板上。这是在奥运倒计时500天时,他来参加学校活动时签下的。他还为孩子们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题词。他参加了六年级八班“突破起点”的主题班会,为学生讲了团队精神的重要。六年级八班就是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集体。他们为了做好学校国旗护卫队的任务刻苦训练;他们为奥运博物馆启动仪式顺利进行,主动承担了全部的服务工作,成为优秀的志愿者。他们的身影也留在了奥运博物馆里。
在开学初,全校65个班都结合班级实际,由学生精心设计了奥运班会方案。学校将其中10节优秀班会方案推荐给中央电教馆录制成光盘,向全国推广。
博物馆中有府学社区大妈们亲手编织的福娃;有智利大使赠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有学生用两年时间亲手叠的2008只千纸鹤;有班级开展奥运活动后集体签名的倡议书;有学生走访学校周边后绘制的环保“绿色地图”;有学生为保证08年奥运会交通畅通提出的路口改造方案;还有封存起来的,写着班里每个同学奥运心愿的纸盒……
教师对奥林匹克教育的践行
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奥运的理解和认识,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在奥运博物馆的建设中,老师们也参与其中,他们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奥运知识,把握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动态;他们通过奥运博物馆激发自己的灵感,寻找自己的参与途径;他们通过奥运博物馆呈现自己和学生们的参与成果……
六一班班主任张涛老师,自己喜欢篆刻,平时他经常给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传授一些简单的篆刻知识,学生们渐渐对此也有了兴趣。当得知学校正在筹建奥运博物馆,张老师便带领孩子们查找资料,协助学生们完成了35枚29届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的印章。他自己也亲手刻制了一枚中国印。在几天的刻制过程中,张老师与学生们一同研究,一同查找资料,共同经历着成功与失败。老师随后又围绕着印章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大家分享印章背后的故事;通过印章了解奥运知识;畅谈中国印章的魅力;印章带给大家的得与失等等。老师曾感慨地表示:通过一枚小小的印章,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让我找到了班级建设及形成班级特色的新途径,让我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让我看到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效。张老师说:“无论今后我再教哪个班,篆刻将是我们班级的特色。”
在奥运博物馆里有一张许海峰手捧花束的照片。他手上拿的并不是鲜花,而是涂咏梅老师带着孩子们一个花瓣一个花瓣粘出来的纸花。涂老师说,其实每一次的制作,技巧不重要,关键在于创意。在与学生合作过程中,有很多的灵感是从学生中吸收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学校还有许多老师,他们借助奥林匹克教育这个契机,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着自我。
“奥林匹克博物馆”见证学校的发展
随着府学人不断地参与与积累,孩子们制作的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个签名、一件手工作品都记录了府学人的参与,府学人的精彩,府学文化的传承。
“我的奥运天地”奥运小博物馆创建已经近七个月了,在这短短的七个月里,已经有4000多参观者。随着学校奥运博物馆的对外开放,先后接待本学片师生、外省市参观团、外国友人千余人。这里已经成为共享奥运的基地。
2006年9月28日,参加学校奥运博物馆开馆仪式的河北、良乡和区里部分中小学师生200余人成为首批奥运博物馆的参观者。
2006年10月中下旬,奥运博物馆开始对学校学生开放。全校3000余名师生参观了奥运博物馆。他们为自己的奥运博物馆感到自豪,为自己为博物馆所作的贡献感到光荣。
2007年3月2日,府学社区居民和武警某部战士走进小博物馆,就此拉开了学校奥运博物馆向社区开放的序幕。同时,社区“巧娘工作室”的大妈们还将自己亲手编织的奥运福娃赠给学校的博物馆。
3月21日,安定门、交道口学片的帽儿小学近百名师生参观了奥运博物馆。
3月31日,来自全市十二个区县的400多名中小学生参观了奥运博物馆。
4月2日,智利驻华大使及智利艺术家一行6人,参加学校“迎奥运 结友谊 感受多元文化”的奥运系列主题活动。智利大使为奥运博物馆赠送了智利民间手工艺品黑土小猪。早在2006年12月6日,智利大使及夫人携智利使馆官员十余人便参观了学校的奥运博物馆,并在学校大成殿举行了“中国人看智利”摄影展。他们对学校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予以了高度评价。
4月4日,17位府学社区的居民参观了奥运博物馆。他们中有年逾古稀的大爷、大妈;有在社区服务的家政人员;有社区居委会的干部。这些生活在学校周边的居民们通过参观博物馆,既了解了学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情况,又增长了奥运知识,还感受到了府学传统文化的氛围。通过师生的参与,校内外的联合,使奥运博物馆得以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让更多的人与学生们分享奥运带给他们的快乐。
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为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教育契机,博物馆的理念为府学胡同小学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奥运博物馆为学校提供了传承与发展的舞台。这里记录着奥运的知识,参与者的足迹,这里最终承载的应该是奥运文化、奥运精神,它将是一份珍贵的奥运遗产。它将不断地丰富着府学这个大教育博物馆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