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胖子”克林顿的成材之路

2007-12-29

书屋 2007年6期

  与罗斯福、肯尼迪、布什父子这些世家出身、门第显贵的总统不一样,克林顿不仅出身寒门,而且是个遗腹子。1946年8月19日,克林顿生于美国南部阿肯色州,是第一位二战之后出生的美国总统,出生前三个月,其生父布莱思(William Jefferson Blythe)因车祸不幸身亡,年仅二十八岁。克林顿当选总统后,美国媒体神通广大,追根溯源,竟然发现克林顿的生父与克林顿母亲结婚前,不但已经秘密结过三次婚,而且还有两个孩子。得知隐情后,克林顿母亲依然顾念旧情,坚称这个风流成性、不负责任的首任丈夫是她今生至爱。
  克林顿母亲是个护士,一生坎坷不平,多灾多事,先后结过四次婚。克林顿四岁时,寡母与第二任丈夫、汽车推销商罗杰·克林顿(Roger Clinton)结婚,儿子也改姓克林顿。继父对小克林顿尚好,但是,此公嗜赌如命,酗酒成性,脾气暴躁,醉后动辄情绪失控。在回忆录《我的生活》中,克林顿三处记载了继父醉后对母亲施暴的情景,一次开枪恐吓,一次拳打脚踢,一次用剪刀威胁。因家庭暴力,克林顿母亲与继父曾一度离婚,不久后又破镜重圆。
  半个世纪之后,克林顿在回忆录中披露,自幼年开始,他就不知道什么是稳定的家庭和婚姻。继父酗酒和家庭暴力,使他形成了一种双重人格。大庭广众之前,他总是表现得随意合群,一副轻松乐观的样子;私下独处场合,他经常感到困惑和软弱如影随形。克林顿写道:“父亲无意伤害母亲,如果子弹真的射中了母亲或我,他会心碎而死。可是,某种比酒精更毒的力量,使父亲失控沉沦到了那种地步。多年之后,我才知道,我本人身上也潜藏着那种失去自我控制的力量。”
  家庭生活的阴影,内心深处的缺陷,并未扼杀小克林顿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他自幼聪颖过人,成绩优秀,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力争上游,曾当选年级学生会主席。可是,少年时代的克林顿却是个“小胖子”,迟缓笨拙,体育甚差,缺乏漂亮女孩儿的青睐,使他深以为憾。
  说起来,这恐怕要怪克林顿外婆的“教育思想”陈旧,跟什么“哈佛女孩”之类的早期教育、精心设计无法相比。当年老太太认为,小外孙多吃多睡,心宽体胖,随意阅读,尽情玩耍,即是健康成长。数十年后,克林顿在政界飞黄腾达,“小胖子”变成了“大总统”。他一天到晚跑步减肥,动作仍然迟缓笨拙,小碎步瞎倒腾,跑起来特像老太太,但是,他再也不用发愁“女人缘”了。
  1956年,克林顿年仅十岁时,其母省吃俭用,家里首次买了一台电视机。信不信由你,最使小克林顿沉醉的电视节目,既不是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也不是紧张激烈的体育比赛,而是当年的共和党和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两军对峙,旗鼓相当,针锋相对,舌剑唇枪。克林顿自吹自擂说:“听起来好像是瞎扯,但是,在政治和政治家的世界里,我确实有一种找到了家园的感觉。”由此看来,竞选从政似乎是克林顿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特长。
  1963年,克林顿入选阿肯色州中学生组织“少年国家”的代表,参加学校夏令营活动,赴首都华盛顿旅游观光,并前往国会和白宫参观。在国会,克林顿与来自阿肯色州的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富布赖特(James William Fulbright)共进午餐;在白宫,克林顿受到了肯尼迪总统亲切接见,并与这位极富个人魅力的总统合影留念。这一特殊机遇,使年仅十七岁的克林顿兴高采烈,喜出望外,深受鼓舞。克林顿母亲回忆说:“儿子从华盛顿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他与肯尼迪总统的合影拿给我看,我从未见他如此兴致勃勃,眉飞色舞。看来,他决心以肯尼迪总统为楷模,终生从事政治活动。”
  高中毕业后,克林顿被地处华盛顿的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录取,主修国际关系。乔治城大学是全美排名第二十位左右的著名学府,其外交学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名师荟萃,人杰地灵,堪称培养美国外交官的摇篮。美国外交界的一些大腕人物,如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富布赖特、卡特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里根政府第一任国务卿黑格将军、克林顿政府第二任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女士等都曾在此求学或执教。对于克林顿这类孤陋寡闻的乡下孩子来说,来自家乡的“大人物”富布赖特在华盛顿外交界位高权重,很可能就是他报考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的主要动机。
  富布赖特是美国参议院历史上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三十四岁出任阿肯色大学校长,三十七岁当选联邦众议员,后来连任四届联邦参议员,在创立联合国的千秋大业上居功厥伟。1946年,他提出了一项对美国外交影响深远的法案,即设立促进国际教育交流的富布赖特计划。半个世纪以来,富布赖特计划高瞻远瞩,慷慨解囊,为全球六十多个国家的成千上万名学术精英提供了出访深造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其长远影响难以估量。1961年,肯尼迪总统一度考虑提名富布赖特出任国务卿,后因这位南方参议员在民权问题上过于保守而作罢。
  当年克林顿被乔治城大学录取,曾使个别教授略感吃惊。该校外交学院的门槛甚高,不但要求考生品学兼优,见多识广,而且通常要求掌握一至两门外语。可是,当年阿肯色州相当闭塞,经济困顿,教育落后,克林顿就读的中学,竟然连一门外语类课程都无力开设,更谈不上什么“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万幸的是,美国大学在录取新生时,标准灵活,独具匠心,并不单纯依赖高考成绩,而是强调学生的综合性素质,重视教育环境不佳的学生的内在潜质,慧眼识人,不拘一格,拔擢英才,同时注意照顾偏远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此背景下,政治“特长生”克林顿有幸得益,脱颖而出,迈出了寒门子弟在美国政界出人头地的第一步。
  入学之初,因学费昂贵,不堪重负,穷小子克林顿不得不致函富布赖特,希望能在参议院谋得一份半工半读的工作。没想到,富布赖特办公室婉言回绝,推脱“没有空位”。克林顿虽然初出茅庐,涉世不深,但却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深谙华盛顿官场的“潜规则”。学校暑假期间,他从华盛顿赶回老家阿肯色州,风尘仆仆,不辞辛劳,义务帮助州最高法院法官杰克·霍尔特竞选州长。
  选战结束后,克林顿请求法官大人帮助,给富布赖特写一封求职推荐信。几天后,富布赖特的助理给克林顿打了个电话,通知他前来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报到。这位助理说:“你可以做兼职,月薪三千五百美元,或是全职,月薪五千美元。”克林顿心花怒放,喜出望外。他美滋滋地问道:“能让我同时身兼两职吗?”克林顿在回忆录中坦承,大学时代在参议院意外谋得高薪美差,使他几乎欣喜若狂。
  在国会兼职期间,克林顿不仅挣到了学费和生活费,而且近水楼台,免费搭车,在参众两院的台前幕后跑龙套,观摩学习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的日常运作,节目精彩,好戏连台,机遇难得,获益匪浅。中学时代孤陋寡闻、成绩中上的克林顿,在大学时代得天独厚,如虎添翼,成长为精通美国政治的青年才俊。大学毕业后,经富布赖特鼎力推荐,克林顿力克群雄,连闯数关,赢得了在英美学术界享誉甚高的“罗兹奖学金”。
  罗兹(Cecil Rhodes)是英国著名冒险家,早年在南非从事钻石生意,腰缠万贯,为富而仁,慷慨解囊,名满英伦,原英属殖民地罗得西亚(即今已独立的非洲津巴布韦)即以此公命名。此公临终前立下遗嘱,在牛津大学设立特别奖学金,网罗前英属殖民地最优秀的青年学子赴英伦深造。此奖竞争非常激烈,分配给美国的名额,每年仅有三十二人。有幸获得此项殊荣的学子,相当于得到了一张进入精英阶层的入场券,通常被视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克林顿的“老乡”富布赖特,以及后来取代其出任肯尼迪政府首任国务卿的著名律师腊斯克(Dean Rusk),即分别为1925和1931年度“罗兹奖学金”得主。
  
  值得一提的是,克林顿赢得“罗兹奖学金”,除了富布赖特鼎力推荐之外,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美国独特的人才选拔机制。美国人选拔“公费留英学生”的标准,并非人人平等,分数至上,用偏题怪题狂轰滥炸,把申请人考得七荤八素,晕头转向。其实,如果单凭考试成绩,根基薄弱、半工半读的穷学生克林顿,很可能拼不过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名校出身的全美“考试尖子”。
  然而,根据美国的“罗兹学者”选拔规则,第一轮由全美五十个州各推荐两人,初选一百人上榜;然后,经考核委员会多轮严格口试,最后选出三十二位“出类拔萃之辈”。可是,论人口,加州有五千万之众,阿肯色州只有两百万左右,仅相当于纽约州纽约市的一个区而已。依此规则,南方小州的寒门子弟克林顿得天独厚,扬长避短,捷足先登,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其见多识广、素质全面、口才极佳、潇洒自如的特长,终于赢得了考核委员会赏识,最终力克群雄,金榜题名。
  美国宪政法治的根基源于英伦三岛,英国普通法传统对美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影响深远。赴欧洲著名学府深造留学,几乎是每一个胸怀大志的美国大学生的梦想。与美国的名牌大学不同,牛津大学实行导师制,注重因材施教,学业管理颇为松散。
  留英期间,因无学业压力,克林顿的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据昔日同窗回忆,他波澜不惊地周旋于各种各样的女性之中,既有公开追求,也有私下勾引。牛津两年,克林顿对女性的品位也有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在一封家书中,他偶然向母亲提及自己对一位女性的迷恋,并且还特意强调,此女并非“传统意义”上具有外在吸引力的女人。这个浑球小子口无遮拦,竟然颇为冒犯地写道:“老妈,你是不会理解的。”
  有一次,克林顿随大伙去听美国女权主义学者格里尔演讲。这位女士高谈阔论,语惊四座,她说:“女人的性高潮是性暴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过分夸大了。”据昔日同窗的贬损,听了这番奇谈妙论,“克林顿坐在大厅里,活像个听傻了的乡巴佬”,“南方式的胡子和外套,全身透着南方的乡下气”。演讲一结束,克林顿赶紧上前搭讪,希望结识这位特立独行、谈吐不俗的女学者。“关于被夸大的性高潮”,克林顿半开玩笑地问道:“格里尔小姐,能不能给南方小伙子一个机会?”
  牛津生涯结束后,凭借“罗兹奖学金”得主的金字招牌,克林顿轻松考入全美排名第一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想当年,他并非那种埋头苦读、成绩优异、出类拔萃的高材生,而是有本事一心多用,齐头并进,在从政助选、攻读学位、谈情说爱等三个方面,并驾齐驱,游刃有余。在校期间,克林顿为197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担任地区竞选经理,熟悉了竞选总统的运作程序,建立了颇为广泛的政界关系网络;他以“牛津标准”追到了法学院同窗才女希拉里,得到了一个终生得益的高级顾问和理财专家;他以优良成绩拿到了名牌大学法律博士(J.D.)学位,轻而易举地在阿肯色大学法学院谋得了教职。
  相比之下,克林顿在耶鲁的同窗好友肯戴尔(David Kendall),同样是“罗兹奖学金”得主,专心致4dc9098c92a92a945f781b1f704896dfcb12e56d7d224816c0e6dacd4eaa13ff志,废寝忘食,刻苦攻读,门门优秀,临近毕业时出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怀特(Byron White, 1962—1993年任职)的法律助理,后来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律师,代理“美国在线”(AOL)、《华盛顿邮报》等著名公司出庭。“拉链门”案东窗事发之后,克林顿想起了这位老同学,聘请他出任自己的辩护律师。看来,若想给总统当律师,学习成绩一定要出类拔萃;若想当总统,学习成绩马马虎虎就行了。
  克林顿虽然来自穷乡僻壤,出身寒门,环境闭塞,但是,他聪明过人,雄心勃勃,志在千里,挥洒自如,青年时代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机遇难得,连续在欧美三所名牌大学攻读深造,在美国政界高层和世界第一流学府大开眼界,在学术界和精英阶层如鱼得水。这一独特的求学和成长背景,使他具有脚踏实地、视野开阔、思想敏锐、抱负宏远的特点,为今后竞选从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阿肯色州是个贫穷的南方小州,在全美各州贫困榜上名列第二,只比密西西比州略强一点。当地人的一句口头语是:“感谢上帝,美国还有个密西西比州。”在此偏远的小地方,如果有留学牛津和耶鲁法律博士的背景,自然鹤立鸡群,超尘拔俗,非常容易脱颖而出,出人头地。由此,克林顿决定返回穷乡僻壤,扎根基层,从头干起。
  回到家乡后,克林顿起初在阿肯色大学教授法律,此举颇有拾人牙慧之嫌。当年阿肯色“老乡”富布赖特从牛津衣锦还乡之后,也曾在阿肯色大教出任法学教授。没过多久,毫无创意的克林顿弃学从政,再次追随富布赖特的成名之路,出马竞选联邦国会众议员,但初师未捷,小受挫折。
  1976年,克林顿总算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出马竞选阿肯色州司法部长,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居然脱颖而出,一举成功。随后,克林顿秣马厉兵,再接再厉,开始谋求阿肯色州长职位。1978年,克林顿在全州竞选中一鸣惊人,大获全胜,当时年仅三十二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州长,赢得了“政界神童”的名声。
  首任州长任内,克林顿初出茅庐,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大失民望,结果州长位置尚未坐热,就遭逢竞选连任失利的当头棒喝,稀里糊涂地丢失了州长宝座。大起大落之后,克林顿一度心灰意懒,潦倒思淫欲,周旋于脂粉花丛,泡妞找歌女,与希拉里的夫妻感情一度亮起了红灯。两年之后,克林顿终于振作精神,吸取教训,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度当选州长,赢得了“起死回生小子”(comeback kid)的名声。此后,“起死回生”成为克林顿的独家武功,经常是眼瞅着就不行了,但三折腾两忽悠,居然又活蹦乱跳,鲜活如初。
  卷土重来之后,克林顿一帆风顺,屡战屡胜,从1982到1992年,连续干了五届十年阿肯色州州长,积累了丰富的从政和竞选经验。克林顿任职期间,阿肯色州各项经济指标和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虽然总产值、人均收入等“硬指标”在全国远远排不上名次,但是,全州各项指标的增长率却令人瞩目,在南部各州名列前茅,遥遥领先。作为年轻有为、政绩突出的州长,克林顿名声大振,成为美国政坛中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并于1992年出马竞选总统宝座。
  与从杜鲁门到老布什的老一代政治家相比,克林顿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标志着战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政治领袖的崛起。但是,以传统标准而言,克林顿并非竞选总统的合适材料。第一,在美国总统选举史上,以不起眼儿的小州州长出身而当选总统者,数来数去只有皮尔斯总统(Franklin Pierce,1853—1857年任职)一人。第二,克林顿英俊潇洒,色胆包天,风流成性,丑闻缠身。他刚一宣布竞选总统,立刻就有酒吧歌女打上门来,向媒体公开了两人之间长达十二年的风流私情。第三,私情丑闻刚遭披露,克林顿年轻时曾经吸毒的陈年旧账、越战期间逃兵役的不良劣迹又相继被媒体揭底。“三重丑闻”此起彼伏,沸沸扬扬,闹得声名狼藉,难以收场。
  面对如此难堪的处境,如果换上另外一位总统候选人,只要沾上个桃色丑闻,就已经臊得抬不起头来,没脸见人,知辱而退,关门收摊,哪儿凉快上哪儿歇着去了。可是,克林顿不肯轻易推牌认输。他认为,风流倜傥的肯尼迪总统和私生活严谨的尼克松总统的政治生涯证明,在政治领袖的个人私德与治国才干之间,并无直接和必然的联系,社会和时代都在变化,对于政界公众人物的私德微瑕,冷静成熟的美国选民自有公断。
  但是,在美国的选举政治中,选民不会支持一个表里不一、极不检点、风流成性、不负责任的总统候选人。丑闻曝光后,克林顿的民意支持率急剧下跌,险象环生,岌岌可危。在此关键时候,希拉里镇定自若,挺身而出,奋起反击,力挽狂澜。
  
  在向全国直播的电视谈访中,节目主持人问希拉里:“总统候选人对婚姻的忠诚问题,是否应当成为竞选的议题之一?”希拉里回答:“在任何一桩婚姻中,结为伉俪的两个人总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夫妻之间的事情。”“依我看,我和比尔的婚姻坚如磐石,这点我最有发言权,如今经济衰退时刻,我们应当更关注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而编造花边新闻是很卑鄙的行为。”她强调:“如果每一个人都没有隐私权的话,那才是美国的真正危险所在。”这个答复直截了当,直抒己见,切中要害,不但转移了提问者的话题,而且利用“隐私权”问题,反戈一击,倒打一耙,使借题发挥者无言以对,理屈词穷。
  不久后,希拉里独自出席一个竞选募捐聚会。席间,一位朋友关切地问道:“你丈夫现在何处?”希拉里黯然承认:“他现在和生活中的另外一个女人在一起。”现场来宾惊诧万分,有几位主儿差点儿把鸡尾酒灌进了鼻子里。希拉里不动声色地解释说:“他和女儿切尔西在一起。”这个不失幽默的插曲,使人们对这个“女强人”刮目相看。在希拉里的帮助下,克林顿脸皮死厚,巧言诡辩,竭力抵赖,转守为攻,最后终于大事化小,化险为夷,死里逃生。
  1992年总统大选的核心议题是重振经济。从1989年开始,美国陷入了战后第九次经济衰退。这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复苏最缓慢的一次经济衰退,固定资产投资不振,股市持续低迷,利率居高不下,失业大军总数高达九百七十万。美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从十年前的世界第一位,急剧跌落到了第十三位,民生凋敝,民怨沸腾,使1991年海湾战争的空前胜利黯然失色。
  更要命的是,与美国的持续衰退、萎靡不振相比,日本经济突飞猛进,财大气粗,日本汽车和电视充斥北美市场,气势如虹,咄咄逼人。1991年,苏联帝国自我崩溃,美国最终赢得了冷战胜利。在此历史性欢庆时刻,《华尔街日报》社论以挖苦调侃的口气宣布:“美苏冷战结束,日本大获全胜!”
  美国经济深陷困境,人心思变,使克林顿获得了可乘之机。他审时度势,投其所好,利用民众对经济困顿的极度不满,竭力倡导新人新政,重振民生。他以州长政绩为例,强调其经济复兴方案脚踏实地,切实可行。在大选关键时刻,五百多位美国经济学家,其中包括九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挺身而出,出谋划策,摇旗呐喊,撑腰打气,支持克林顿竞选总统。他们在美国第一大报《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个影响甚大的广告,强调克林顿州长提出的计划是重振美国经济的可靠基础。
  相比之下,竞选对手老布什总统黯然失色。他过于低调谦逊,缺乏个人魅力,没有解决经济难题的高招儿。说起来,老布什虽然出身豪门,但是,“珍珠港事件”后,未等政府征兵,他豪气冲天,推迟进入耶鲁大学就读,主动请缨,投身军旅,成为二战期间美军伤亡率最高的舰载航空兵飞行员,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可是,若论在镜头前的自信和神气劲头,“飞行英雄”出身的老布什,却好像是个初出茅庐、谦逊羞怯的童子军,比逃避兵役、连个军礼都不会敬的克林顿远为逊色。演员出身的里根总统有句名言:“如果不是个演员,很难想象一个人能干好总统!”
  1991年,苏联解体之际,白宫幕僚献策建言,利用这一空前绝后的历史性事件,召开一次规模盛大的祝捷大会,突出老布什总统的英明领导,外交成就,丰功伟绩,历史地位,以利次年连选再任。可是,老布什脸皮太薄,竟然一口回绝。他根本不想趁此良机大出风头,更不希望用耀武扬威的“祝捷”刺激俄罗斯,而是把美苏冷战的胜利归功于宪政民主、市场经济、美国人民、前任总统、朋友盟邦。
  可是,新闻媒体对老布什的低调不置一词,对他的经济政策冷嘲热讽。1991年底,《时代》周刊独出心裁,讽刺性地把“两位”乔治·布什评为“年度风云人物”。在外交领域,老布什挥洒自如,果敢善断,海湾大战后声望极高;在内政方面,老布什平庸胆怯,束手无策,面对经济难题一筹莫展。媒体讥讽说,如果消极被动也算是一门艺术的话,那么老布什总统堪称“艺术大师”。
  在此背景下,克林顿借助最年轻的州长和“政界神童”的耀眼光环,凭借良好的州长政绩和出色的复兴经济方案,以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巧借经济衰退的历史机遇,利用对手老布什精于外交、内政不修、过于低调、消极被动等明显弱点,迎接挑战,力主变革,后来居上,力克强敌,出人意料地赢得了1992年总统大选,意气风发地步入了白宫的辉煌殿堂。当选之时,克林顿年仅四十六岁,年富力强,踌躇满志,英姿焕发,风华正茂,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三年轻的总统,仅次于老罗斯福(四十二岁)和肯尼迪(四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