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与“样板戏”
2007-12-29季红真
书屋 2007年6期
汪曾祺的戏剧缘
汪曾祺在幼年,就爱好戏剧。民间的戏曲是启蒙的主要教材,萨满调的香火戏是其中之一。童年时看过不少草台班子的演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伯父有留声机和一柜子唱片,可以听到梅兰芳的演唱。他的嗓音清脆,跟着父亲学京剧,唱须生也唱旦角青衣。父亲为他操琴,一起参加学校的同乐会。他还在业余时间,学会了吹笛子和箫。在西南联大期间,他参加了晚翠园曲会,学习昆曲。经常和一些同好一起拍曲子,名曰“同期”。当时来往的有不少昆曲世家的朋友,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的姐弟都是骨干。张兆和唱《扫花》,汪曾祺为她吹笛。统计学专家许宝禄是俞平伯的妻弟,出身昆曲世家。他听了汪曾祺的一只曲子之后,主动提出教他《刺虎》。在以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演过话剧,经常和朋友一起唱戏自娱。
1950年,他到北京市文联工作。在当编辑期间,苦恼于写不出适应时代的作品。一个同事点拨他,你不妨搞点戏剧创作,在历史小说中选一些章节改编成戏剧。当时北京正在筹办纪念吴敬梓逝世二百周年的活动,他便选了《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节,改编成京剧。剧本送到文化局没有得到重视,在戏剧科的抽屉里放了很长时间,被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发现,看后击节称好,推荐给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被搬上舞台演出后效果很好,获北京市戏剧调演京剧一等奖。在张家口劳动期间,他指导工人业余演出,为他们化妆制作布景,还亲自登台参加小话剧的演出。由于这些业绩,他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以后,于1962年初,得以调入北京京剧团当专职编剧。
汪曾祺改编京剧《芦荡火种》
1963年下半年开始,关于京剧演现代戏的大讨论遍及全国。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了进来,争论京剧要不要演现代戏?能不能演现代戏?怎样演现代戏?1963年12月下旬,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在会上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