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2007-12-29宗亚星

中国报道 2007年6期

  
  中国汽车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乘用车走进家庭已经是挡不住的潮流。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巨大人口及年轻一族的心理状态,中国汽车年销量和保有量呈几何级增长,肯定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巨大的市场吸引了世界各主要跨国公司的目光,通用与上海汽车集团的合资已经取得辉煌成果,上海通用连续数年荣登年度销量榜首。德国大众拥有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两个巨型汽车合资企业,早已占得先机,此外,雷诺一日产、戴一克汽车、福特汽车、丰田汽车、沃尔沃集团、宝马汽车、雪铁龙一标致、菲亚特、五十铃等等国际知名汽车巨头,无不争先恐后,要在中国的市场上一展拳脚。跨国公司跃跃欲试,中国本土企业也不甘示弱,上海4月中下旬的车展已经表明,奇瑞、华晨、吉利等已经行动起来,而且势头强劲。即使以合资为主的企业,如上海汽车集团、南汽集团等,也通过并购等方式,推出了世界知名的自有品牌。
  然而,任何国家的产业走向,肯定要采取最为有利于自身未来发展的模式。其一是扩大规模,增强其经济总量;其二是赚取丰厚利润。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经济的角度看,“毛”就是经济总量,“皮”就是利润。没有利润的行业,注定不会持久;其三是吸引就业,对于中国来说,这方面尤其重要。因为每年高达50%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其安置的困惑,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
  就扩大规模而言,其实无论是世界工厂还是制造业基地,只要中国的巨大市场诱惑存在一天,仅从成本考虑,各跨国公司就要在中国设立工厂。现在不仅是整车厂,而且已经开始向零部件延伸。但就第二条而言,如果中国的汽车工厂都以现在的方式合资,技术、管理、利润实际上留在中国的不多,其结果就是我们的汽车工业永远提升不到产业发展和进步的水平。当然也有经济界人士认为,管他利润不利润,技术不技术的,只要工厂建在中国,至少税收给了政府,扩大了就业规模。肉烂在了锅里,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就将永远落后于世界各工业强国,而且可能永无翻身的机会。当年,丰田大发在天津,法国标致在广州的毅然离去,给我们留下一间间空荡荡的厂房,也许就是我们汽车工业的未来。依笔者的看法,中国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合资还是自主研发,其判断标准应该是:这种方式能否带动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升级。我们的眼光应该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联系各工业国家在两百年里的产业发展走向,将汽车产业发展与强国之路结合起来,走一条适合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独特道路。
  
  内资汽车企业的产业升级之路
  
  内资企业如奇瑞、吉利、华晨等,究竟是不是已经走上了自主创新,并且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的一面旗帜?实际上,还远远没有。为什么呢?关键要看,它们与我们传统的汽车企业相比,在技术、管理、人才,特别是汽车文化方面,有没有超越。中国传统的汽车如一汽解放、东风商用车(当然主要是商用车企业),它们曾经达到过的水平,新兴的内资企业超过它们了吗?以奇瑞为例,在上海车展期间推出的奇瑞A1,它虽然是一款自主品牌汽车,但是它的外观设计是由奇瑞与意大利博通公司联合打造的,内饰由英国专家设计,发动机则是与欧洲著名的AVL发动机公司联合研发的。华晨骏捷虽然也是一款自主品牌乘用车,但其外观同样是由国际著名的意大利PINFAPINA设计,发动机虽然说是自主研发,但其主要零部件全部由国际知名供应商供应。也就是说,即使是我们的自主车型,其核心技术仍然是由外国公司在外国研发的。不客气地说,我们的自主品牌制造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拼装公司。从人才来说,除了引进了一些国际型人才之外,如吉利近来引进了来自底特律的四位汽车专家,其实这些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更多的时候是把引进之手伸进东风汽车公司、一汽集团公司等。特别是许多骨干,大多数来自一汽和东风。
  不容否认的是,我们的内资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他们与早期的整车拼装企业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有了自己的品牌,有了从初级零部件组合成总成,由总成再组装成主要部件的能力。而且更加主要的是,他们设计了整车,然后根据整车的需要,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际采购。这已经是一个重大的飞跃。但是,如果我们由此认定我们的企业已经完成一次重大的产业升级,那显然是言过其实的。因为,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我们都没有,我们都需要通过买卖和订购来完成。美国底特律市之所以被称为汽车城,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有三大汽车集团的总部,而是它那里的工厂拥有全世界一流的制造技术。中国内资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升级,必须在技术、管理、零部件制造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自主。即使不能完全自主,至少也要在关键的制造技术上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也许有人会说,国际跨国公司也是实行国际采购的。为什么要过多要求我们的内资汽车企业呢?这要从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来看。实际上,跨国公司与我们内资企业不同的是:跨国公司拥有制造所有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手段,国际采购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而采取的一种经营战略。而我们的内资企业根本不具有制造关键零部件的手段,所以才不得不通过购买来达到相关目标。
  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我们的汽车制造企业根本不具备制造关键零部件的能力,我们采购的要求和标准如何来制订呢?如果我们所用的标准实际上是零部件制造企业的标准,我们的整车还是真正的自主创新品牌吗?以笔者之见,中国的内资汽车企业(指整车),如奇瑞、吉利、华晨等,应该通过财富、技术和人才的积累,把扶持关键零部件企业、汽车设计企业等当成自己的重中之重。只有我们的内资企业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上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在管理上结合东方的智慧形成自己的模式,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我们的汽车产业才能真正成为世界汽车制造的重要部分,并赢得举世的尊重。
  
  合资汽车企业的产业升级之路
  
  毫无疑问,我们合资企业的中方,都是我国具有重大影响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无论从资金上、技术上,还是扶持的力度上,都不是主要以民营为主的内资汽车企业可以相比的。照理说,这些企业在与外方合资后,在创立自主品牌方面应该更有作为。事实上正好相反。在这些合资企业中,不仅没有创立新的自有品牌,甚至连原有的自有品牌都在不断萎缩。其原因很简单,既然是合资企业,就受到双方的影响,外方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着想,都不可能支持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第二个原因是,目前合资企业依靠引进的品牌,在成本不高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地进入市场,中方因此产生了依赖思想。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先生的话说:“我国近代史是一部受尽列强凌辱、宰割,三座大山压迫下哀鸣的历史,沉淀了浓厚的买办文化和奴性文化。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和贾桂形象到处可见,中国人缺乏自主发展的底气。”
  如果好好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有些合资企业,当初签订的就是不平等条约。日本、韩国当初也是从合资开始的,但是他们后来居上,原因何在?据了解,日本的合资是有战略规划的,而且有三条原则。一是外方比例不超过30%二是合资企业不以赚钱为目的;三是边引进边开发。对比一下我国某些企业的做法,值得深思。以制造油泵油嘴曾占市场50%的威孚为例,在与博世的合资过程中,博世占67%的绝对控股权;威孚的研发中心被转移到合资企业,使自身完全丧失研发能力;自身仍然不能生产欧Ⅲ标准的油泵嘴。不知其合资的意义何在?
  既然已经合资了,作为控股方应该利用合资企业的条件,在合作双赢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品牌并不断创新。中方控股公司可以把合资企业当作自己的人才培养机构,可以学习合资企业的管理经验、文化特长和国际交流方式,为自主品牌的发展积累经验。上海汽车集团的做法也值得借鉴,通过收购英国著名公司,站在一个高起点上,从一开始就面向世界。上海荣威750的成功上市,已经为上海汽车集团的未来发展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南京菲亚特生产的名爵MG7,同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汽车产业的强盛之路
  
  如果合资企业的中方通过吸取经验,逐步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发展汽车高端产品。而中国的民营企业,通过直接购买技术、引进国际化人才,消化吸收,创出自己的中、高端产品,就能够踏出一条适合中国汽车发展的正确道路。中国汽车发展,应该一边做好整车,一边在基础制造上下功夫,创新与学习相结合,用10~20年的时间,逐步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汽车制造水平,真正把汽车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从战略上讲,我国还应该在新能源领域有所作为。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先生认为:“一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国际上的高油价,中东地区不稳定的形势,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和创新国家的理念,都在促使我们朝这个方向发展。二是我国已经形成了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局面。比如,国家发改委新颁布的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准入法规,为燃料电池汽车上路定点、定线、定位,这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三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已走上转型道路。过去做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企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而汽车企业全都是大的传统型企业,两者之间怎样联系?现在突出的一点是,零部件企业已经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空间。比如有的通过电动自行车获得了出口利润,一旦装备技术和一致性提升了,汽车也就可以用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四是财团投资越来越多,一些银行和大公司纷纷看好新能源汽车。”
  中国汽车工业的真正强盛,必须通过体制、利益的调整,在研发上下功夫,产、学、研密切结合,形成整体优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朱森认为:“我国现有的汽车技术大量来自于国外,自主开发的产品水平差距较大。研发投入力度不够,国内各企业的科研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1%-2%,而国际知名企业大多为3%-10%或者更多。目前制造业最薄弱的是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和系统规划能力。”虽然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但都是前进与发展中的问题,通过认识水平的提升,市场的不断调节,以及工业化整体水平的逐步提高,汽车工业肯定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