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驰骋于“白色污染”治理前沿的“雄狮”

2007-12-29史军胜

中国报道 2007年6期

  
  有人说他是学者,有人称他是拾荒大王、打假专家……其实,他只是环保群体中极具代表性的普通一员。可就是他,揭开了一次性餐具市场的内幕,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充斥着这些有毒垃圾却浑然不知的时候,他率先对国内环保餐具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置疑,并已经为此奔走呼吁了近10年。他就是董金狮,抗击“白色污染”的忠实卫士。
  如今董金狮身兼多项职务,有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特聘专家,中国塑协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的副会长,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秘书长,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他还是中国十大维权人物,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专家主持人。正是多年来在这一领域的执著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他入围了2007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贡献奖候选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餐业也很快发展起来,并带来众所周知的负面影响——白色污染问题。当年铁路的白色污染得到基本解决后,对他个人来说,理想抱负是解决全国的白色污染问题。经过了半年的思想斗争,他离开铁道部,从解决北京市的白色污染开始,把逐步解决全国的白色污染问题当成了他的人生目标,而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勇。
  据董金狮介绍,目前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垃圾有15000吨左右,废塑料有2000多吨,而且这些塑料垃圾不容易自然分解,对环境危害极其严重。为了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他跑遍了上千家单位反映意见,并且搜集了大量国内外的相关资料,撰写了相关论文。终于,他的一系列行动引起了北京市环保部门的关注,有关部门下发文件,由他来带头开展北京市废旧一次性餐盒回收治理工作,长期和伪劣白色制品做斗争。
  近些年,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使用劣质的工业废料如石蜡来生产一次性餐盒,使用废旧的电子光盘生产婴儿奶瓶,采用不经过特殊处理的塑料医疗器械来生产包装纸等等,直接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打击这些假冒劣质产品成为董金狮近年来的工作重点。
  在专注于自己事业的同时,他和他的家人受到过无数的威胁和恐吓,自身也经受过来自无数次、多方面针锋相对的较量。董先生说:“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曾经遇到严重的威胁也害怕过,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是再难也要把这个事业做下去。”最终通过与威胁他的人沟通,他的言行感动了其中的大部分人,并说服好多企业放弃使用劣质废料制成包装产品。
  董金狮在回顾这些年的维权经历时,感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很多情况下,是出于良心在做自己的事业”。他告诉记者,在中国搞环保的确很难,污染不治理是等死,谁治理谁在找死。其中原因在于治理成本高,企业治理环境、市场竞争力就会下降;但是不治理,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太严重,影响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他希望天天都能有“3.15”来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img src="https://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zgbd/zgbd200706/zgbd20070609-2-l.jpg?auth_key=1735216809-1919957188-0-971ae35b7b06fe2d6b72da8886fcb1ff" hspace="15" vspace="5" align="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