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 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

2007-12-29

中国市场 2007年15期

  摘 要:现代物流作为供应链、价值链管理的载体和基础,直接涉及到企业及地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区域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振兴区域(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重要内容,协同化则是区域物流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趋势。该文就“泛珠三角”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与发展,区域间物流协作及政府角色、物流基础设施带动效用等进行论述。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正在加速,区域经济已发展成为全球范围的新趋势。随着区域经济开发实践内容的日益丰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主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由简单的以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为主的静态研究转向为以发展过程和内在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动态研究,具体表现在越来重视区域内及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及相互作用规律。伴随着这种转变,人们对区域物流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区域协同化则是区域物流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趋势。本文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入手,分析现代区域物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如何构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对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协同发展模式,谈点个人的认识。
  
  一、构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的重要意义
  
   1.区域经济发展与竞争的迫切需要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物流发展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的整体,市场作用范围逐步扩大,呈现出区域→国家→全球的局面。这使得每个企业、地区以及国家都置身于国际市场大循环之中,通过各种经济纽带紧密连接而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企业间紧密的联系、依存性产生了供应链现象,即“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众多企业间、供应链间的竞争则共同构成了区域竞争。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加剧了地区间竞争,也凸现出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的战略意义。
  
  2.物流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系统的形成,能促使以最优的速度、时间、组合实现商品生产、消费的转移,最大限度地节省流通费用。作为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共识,物流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经济的拉动和激活作用。现代物流的发展成为影响地区供应链体系之间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不容忽视的方面。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的有机连接,加速社会再生产过程,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构成现代供应链、价值链管理的载体和基础,直接影响着地区生产、销售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决定着地区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益,影响着消费者的满意度,进而涉及到企业以及地区的经济核心竞争力。只有在现代物流服务的支持下,区域经济活动才能够满足信息与商品的全球性快速流动和增长,才能够满足全球化资源竞争的需要。加强区域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振兴区域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市场化体制不断完善,国内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区域特征,如“泛珠江三角”经济联盟就是典型经济聚集区域,这种典型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经济聚集吸引、辐射、扩散的中心,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3.区域物流协同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整体物流效率的提高,无法单凭企业力量而实现,而需要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包括供应链协作、物流共同化等协同方式的物流协同已经成为现代物流运作的重要趋势。而且就整个物流产业而言,随着物流规模和物流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物流产业日益朝着专业化、社会化;功能和服务的系统化、业务运作的网络化、管理手段与设备的自动化、区域上的全球化等方向发展。而产业内部的联合与合作,即物流企业间集约化与协同化发展则是满足物流产业衔接性、服务性、整合性、协同性的重要手段。
  
  4.提升区域经济整体水平、强化城市联系的需要
  区域物流一体化,则意味着突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市场壁垒,打破条块分割,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可能促进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城市联系,优化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这就更需要各方、各层面区域物流协同,调整区域内部各经济聚集点--经济聚集带--经济腹地等关联体系的内部结构,构建科学的区域物流体系,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二、现代区域物流系统理论分析
  
  区域物流系统是在一定经济区域范围内,为有效达成以低物流成本向顾客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的系统,是所在区域内众多物流环节和物流运作的各组成要素在物流运作机制的综合作用下,提高物流效率,获取物流利润为核心目标的区域性物流综合体系。构建区域物流体系的目的就是为有效达成在区域内所有企业在涉及物流活动的各个物流环节和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1.区域物流理论体系的构成
  物流产业的特点决定了现代物流经济在空间层面上的运作和演化,涵盖了经济区域内资源开发、商品生产、成品运输和仓储直至废弃、回收的整个社会经济循环过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现代物流这一新兴的管理技术和经济组织形式,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扩展,区域内、区际间的物流经济运行的关联也不断增强。由此,现代区域协同物流理论体系主要应由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构成,是区域协同物流理论体系的重要研究内容。
  
  2.区域物流体系的空间表现
  区域物流体系空间层次可划分为:物流基本聚集形式;物流网络;物流经济圈三个层次。作为区域物流体系中的物流经济圈,应至少存在一个或多个物流经济发达且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物流中心城市和物流经济带,这是物流经济圈发展的核心和增长极。与物流中心城市和物流经济带相连的周边地区,则通过物流通道实现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融合性和互补性,构成区域物流经济的一体化关系。作为物流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联合体,物流圈的形成是区域物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物流圈的发展,则体现了物流经济活动由原始均衡状态到区域差距性分化,再到缓和差距的物流经济高级化均质过程。
  
  三、“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规划与构建设想
  
  1.建立“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的技术程序。根据上述区域物流系统理论分析,结合泛珠三角”区域实际,“泛珠三角”区域物流系统发展规划的技术程序可参照图1所示进行。
  
  2.引入先进理念,制订“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现代区域物流是从整个物流系统的总出发,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完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从系统总体优化出发,系统整合现有条件和资源,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按照“大物流”的思路进行物流的整体规划,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物流系统战略功能的重构。
  3.结合“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特点和区位特点进行总体规划。依据区域经济学的原理,“泛珠三角”区域各省会主要城市定位于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并围绕定位进行总体规划。
  4.突出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的产业政策、市场管理法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等在物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协调。
  
  图1、区域物流规划技术流程图
  
  四、“泛珠三角”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
  
  1.“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圈
  “泛珠三角”区域物流圈,应是以各省省会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区为物流中心城市,依据各省、区地理分布、交通运输网络形成的物流通道,联结而成的物流网络体系。如图2所示。
  
  
  
  图2、“泛珠三区域”物流圈示意图
  
  2.“泛珠三角”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与运作
  区域经济的调控治理,一般是以行政区域为基础。“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应在“泛珠三角9+2”框架协议下,尽快成立区域内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协调小组,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具体应由区域各级政府的综合部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由商务部及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信息、财政、税收、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吸收相关协会参加,形成区域内物流发展部门协调制度,研究区域内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区域物流的发展,构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
  所建成的区域物流系统,在功能层面上应保证区域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物流作业能力,具备高效的运输、保管、包装、搬运和物流信息等功能要素;在消费层面上应保证本经济区域内商品流通及其它物流服务的供应与各类消费者物流需求的吻合;在产业层面上涉及物流产业规模数量等组织构成,物流产业服务领域范围、水平等因素,应保证经济区域内物流服务力量;在资源层面上应保证区域内、区际间,为实现物资时空转移所直接或间接所消耗的经济资源的高效利用性和整合性。区域物流系统的构建,其具体目的应在于运用物流链管理的方法解决单一企业以外的各种物流问题,以实现区域或更大范围的物流合理化。
  “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的建设,通过各方各层面协作,形成高效、畅通、网络化的区域物流体系,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现代物流服务支持。随着物流经济和物流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发展区域化、协同化趋势日益受到重视,物流合理化从最初的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发展为供应链整体的物流合理化和整个区域内物流活动的合理化。
  作者单位: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雨露)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 J.鲍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