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2007-12-29孙海军

中国市场 2007年40期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破解“三农”问题的治本之道。廊坊市应该从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新兴工业化、增加投入入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解除农村发展束缚、消除歧视、推进基层民主入手,改革和完善农村制度;从加强农村教育、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抵制不良风气入手,繁荣农村文化。
  关键词: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制度;农村文化
  
  20世纪50年代,我党就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内涵,并将其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治本之道。近年又掀起了一场研究、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近三年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问题的理论文章不下万篇。河北省廊坊市也开展了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笔者想从经济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角度谈一谈廊坊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
  
  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五个方面的要求,农民最关心的还是前两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应该借鉴工业发展模式,努力适应市场经济,推进市场化进程。廊坊市各县域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通过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带动,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多年的实践证明,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是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好的形式,是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同时,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也极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发展乡村工业,促进农村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发展乡村工业,促进农村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生产方式的必由之路。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对光靠发展农业致富抱有怀疑态度。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和调低农资价格阻力很大,农民增收的落脚点应主要放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工业上。政府应做好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本着专业化、集群化的原则发展乡村工业。农民对生活宽裕的理解,平均来看大约是城镇的水平,生活在城镇的人却认为大城市的生活才是值得向往的。
  
  3.发展农村服务业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环节。廊坊市农村服务业应从提高城市化水平、发展壮大非农产业、提高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三大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出发,建立和完善符合市情,多层次、多功能、上下配套、左右贯通、高覆盖率、全方位服务并与京津现代服务业接轨的城乡一体的农村服务网络。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市场化,发展商贸业、金融业、电信业,以城镇化带动教育、医疗、交通、供水、供电、商业、饮食、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房地产业以及环境保护等基础性服务业的发展。一些新兴服务业,如劳务中介、职业培训、信息网络、生态旅游、超市连锁、物流配送等,也会应运而生。
  
  4.完善基础设施
  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坚持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继续支持粮食生产,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户用沼气、农村电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支持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5.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型小城镇、生态型村落、生态型家园。笔者认为工作重点在于:第一,通过区域范围关联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合理分工,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循环型农业模式。第二,综合利用能源,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发展立体种植或养殖和各种形式的秸秆还田,推广使用沼气。第三,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建立农产品废弃物加工厂,集中处理废弃物。第四,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建立食品加工产,培养品牌。第五,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对接。
  
  二、完善农村制度,解除发展束缚,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以农促工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期的战略,可以说制度问题是形成“三农”问题的根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制度层面解放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民创造力。
  
  1.解除不利于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因素
  第一,城乡分异的户籍制度造成农民和市民不平等的社会身份,这种身份歧视严重影响农村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加重了农民负担,人为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来源。第二,长期失衡的产业政策和公共政策加剧了农业的落后和农村的封闭贫困。第三,歧视性的管理制度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得不到现代金融服务的有力支持,使“三农”发展支撑乏力。第四,家庭联产承包为代表的农村改革完成以后,长期被忽视。孤军深入的税费改革,由于配套措施不力,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第五,农村的义务教育制度与城市相较,发展滞后,这使本来就贫困的农民又减少了获取人力资本的机会。第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这又使收入本来就不多的农民的生活雪上加霜。第六,国家对县乡级政府财政支持明显弱于城市(市管县),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降低了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
  
  2.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第一,加强对农民的政策宣传与引导,还农民以国家政策的知情权,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场关乎自身命运的伟大实践的参与热情。第二,完善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机制,保障农民的选举权和知情权。第三,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第四,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现农民的决策权。完善“一事一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参与。
  
  三、繁荣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带来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并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对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加强农村教育
  加强农村教育至少应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培训等内容。第一,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第二,发展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配合完善电信设施,发展远程网络教育,增加农民人力资本。第三,加强对农民急需的知识的培训。据有关调查农民最希望得到农业生产技术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同时还可以进行打工技能、健康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另外根据调查农民的文化程度与城市化的可能性与主观愿望呈正相关关系。
  
  2.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第一,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室内外活动场所、健身娱乐设施等为农民提供学习、娱乐、健身的活动机会。第二,恢复与弘扬健康的传统乡土文化活动,如唱戏、高跷、庙会等。第三,组织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如棋牌比赛、卡拉OK比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等。
  
  3.抵制农村不良社会风气
  对于像赌博、封建迷信、涉黄等不良社会风气,不利于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一定要严厉禁止。对于像乱倒垃圾、不讲卫生、破坏公物、讲话不文明等不良习惯,要进行说服教育,帮助改掉陋习。
  总之,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和实践,而不能局限于在农村解决农村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多管齐下,逐次推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2.
  [2]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03-106.
  [3]周宏大,梁书升.农村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4-105.
  [4]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农民问题——新农村建设与农民问题调查[M].团结出版社,2006.
  [6]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经济日报,2006-2-22.
  [9]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杨艳,姚荣东.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J].安徽农学通报,2006,8:18-19.
  [11]纪祖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J].沧桑,2006,4:60-61.
  [12]王鹏,陈俊.略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6,8: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