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的途径
2007-12-29王培佐
人民论坛 2007年15期
最近,由人民论坛杂志社进行的“党政干部阅读习惯”网络调查显示,尽管近80%的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有读书的习惯,但是半数以上的干部读书时间每周不足10小时。近70%的党政干部每月读书不足3本,也就是说,平均下来有一半干部每天的读书时间仅仅为1小时左右,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淹没在了不需要动脑筋,不需要思考的快餐文化或“当官”、“发财”等世俗化阅读中。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阅读也正在与国人远离。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底,国民传统纸质阅读率已保持6年持续下滑的态势,识字者图书阅读率不到一半,网络阅读率6年增加了6.5倍。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带来的快餐文化,大大削弱了人们阅读的感受力和阅读的思考力。受此冲击,党政干部群体的阅读状况也不容乐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欧洲、美国、日本的大学图书馆里伏案苦读的人并没有因现代化而减少,现代化的电脑、网络等只是更加方便了资料的查询和阅读,却很难代替读书本身。在欧洲的火车上、飞机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年龄的人手里拿着一本书旁若无人的沉浸在书中的境界中。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度警惕!
现实生活中,你只要注意观察和用心体会就会发现,一个人无论从政还是经商,或是从事其他什么事情,能力素质弱一点还可得到宽容,如果修养上有问题就会受到唾弃甚至被拒之门外。所以,从古到今,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对自身的修养极为重视,都奉为“立身做人之本”。
那么,如何加强修养呢?方式方法很多,我的感悟:阅读是条重要途径。我这里的阅读,当然指的是健康向上的阅读。
记得著名学者朱永新就阅读的意义曾作过很精辟的论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也就是说,一个爱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高的民族,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一个爱读书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高的人,是一个有希望的人。
纵观历史,大凡在做人上有着良好的品行修养、广受赞扬和喜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广受尊重和拥戴者,都是博览群书,爱书如命,读书成癖的人。唐朝的李白,人称“诗仙”,从五岁开始读书,诸子百家,佛道经典,无不过目成诵。有“文豪”之称的高尔基,自小就没上过多少学,全靠刻苦读书获得成功。他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马克思更是一位阅读的巨人,单是写“资本论”,就对一千五百多种图书作了笔记和摘录。追踪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不论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还是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他都如饥似渴地读书。这都反复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灵魂的成长是需要养料的,书籍就是最好的养料。一个人的修养的提升是需要历程的,阅读就是最好的途径。
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美德”,培根曾经说过:“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可以想见,一个阅读过《周易》、《诗经》、《论语》、《资治通鉴》、《红楼梦》、《人间词话》、《鲁迅全集》、《中国哲学简史》等经典著作的人,其人生才智之高低、生命境界之高下是不言自明的。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内心世界,提升生命质量,最可靠的力量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和谐社会是书香社会。在当今充满物欲的社会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压力多于梦想、信仰抑于物欲、躁动随时会爆破内心平和的时代,但愿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仍是我们充实内心、砥砺思想、坚定信仰、升华灵魂、引领行为的精神食粮。惟此,国之大幸,民族有望,人类兴盛!(作者单位:济南军区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