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官员缘何热衷“口头环保”
2007-12-29蒋萌
人民论坛 2007年16期
针对“2005年绿色GDP”报告迟迟未能公布的情况,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表示:国际上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此GDP核算标准,所以还不能公布这些数据或者真正进行价值量的核算。随后,“绿色GDP”项目技术组组长也证实:报告肯定会无限期推迟。
去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曾首次高调发布“2004年绿色GDP”核算报告,时隔不到一年,新报告却被冠以“尚无真正意义”。透过“绿色GDP”技术组长的一番话,个中缘由不禁耐人寻味。
“绿色GDP”究竟是否科学、有无意义,外行人确实不懂。但老百姓能够切身体会到,一些江河湖海的水质正在恶化;许多城市多年少见蔚蓝天空,重度空气污染预警却不时出现。现实严峻明晰,污染事实客观,试图“掩盖子”,可谓徒劳枉然!
其实,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十一五”规划,对治污减排早有明确的方针指标。可如今的问题是,具体到地方政府与环保部门,执行落实时常出现权责不清,赏罚不明,推诿扯皮。在某些污染事件中,少有官员接受刑事处罚,党纪行政处分如“蜻蜓点水”,甚至还出现过此地革职、异地上任的咄咄怪事!
相对于污染处罚的“低风险”,粗放发展的“高回报”更是一些官员热衷“口头环保”的根源所在。在某些地方,“重点保护企业”居然是高污染、高耗能的“黑大户”。权钱交易、官商官股,给整顿治理带来层层阻碍。个人“油水”丰厚,地方GDP“喜人”,领导脸面有光,仕途升迁有望。“一举多得”之事,搞啥绿色GDP,不是“影响大局”、“不顾发展”吗?
说一千,道一万,环保的轻重、眼光的长短、人与自然的休戚相关,早就过了普及宣传阶段。然而,资本逐利的本能、对成本控制的吝啬,使社会很难指望企业、老板自发自觉地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对于普通公众、媒体而言,尽管对环保能够进行舆论监督,但这终归只是“相对权利”,并不具备制约与扭转的“绝对权力”。真正拥有职能权力、有能力保护改善本地环境的,唯有地方各级政府、环保执行机关、相关行政领导、以及具体执法人员。更应注意的是,在执政理念不断更新的大环境下,权力与责任对等,已然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共识。执政的综合效益、发展的社会成本、对自然与人文环境造成的“蝴蝶效应”,都将也必须纳入官员干部的考核评价体系。
数字出政绩、数字出官位,本质上是一种“官本位”下的狭义谬判。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所应当更多听取、参考群众的反响与意见。数字有可能掺水,主观或许存在偏差,但环境不可能说谎,大自然更不会造假。本着实事求是态度,从现实角度出发,厘清“杀鸡取卵”与“放水养鱼”的关系,科学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让环保监察机构拥有与审计机关类似的独立决断权,避免“人情面子”、“长官意志”的掣肘,环保工作的“腰杆”才会逐渐硬朗起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让违法违纪者受到应有严惩,全面落实渎职犯罪的责任追究,更是严明警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关键。总而言之,行政“归位”,民主“到位”,法制“卡位”,环保才会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本事业。(作者系人民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