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园村:亦农亦商奔小康

2007-12-29陶建群

人民论坛 2007年16期

  浙江是中国农村发展最快﹑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之一﹐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近日,记者在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东阳市花园村﹐亲眼目睹了这里的喜人面貌。
  
  走“以工富农、以工兴村”之路
  
  花园村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南部,紧靠杭温公路。从村口放眼望去,宽阔笔直的村道,干干净净。道路两旁,每隔数十米,就有一个有机玻璃的白色电话亭,都被擦得光亮如新。整个村落的楼房鳞次栉比,生活区、工业区、办公区、娱乐区、教育区错落有致,合理紧凑。
  在花园村﹐无论走到哪﹐听到最多的就是“邵钦祥”这个名字。陪同我们采访的东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其宪告诉记者,邵钦祥今年53岁,是花园村党委书记﹑花园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正是他带领村民﹐把原来浙中山地的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处处绿树葱茏﹑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的农村新社区。
  来到花园集团,邵钦祥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谈吐自如,举止儒雅。讲起花园村的发展历程,邵钦祥滔滔不绝。
  “花园村以前是个有名的贫困村,山多村小,地少人多,村民生活很艰苦,靠发展农业不能使花园村致富,只有发展工业,才有出路!”邵钦祥向记者介绍。
  由于受山多、地少、缺水等自然条件的限制,1978年,花园村年人均收入仅为87元、人均口粮120多公斤。为改变花园村贫穷落后的面貌,1981年5月,邵钦祥自筹资金率先在村里办起了蜡烛厂,而后又办起了花园服装厂。在历经亏损、失败到走出困境、扭亏为盈之后,邵钦祥决心走“以工富农、以工兴村”之路。
  1986年,邵钦祥当选为花园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他的企业也得到较大的发展。1996年,依托花园村成长起来的花园集团为了做大做强产业,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发展锁定在高科技产品上。2003年,花园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功开发并实现工业化大生产维生素D3项目,打破了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80%出口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如今,花园集团已形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房地产开发、火腿食品、木线木材、外贸出口、旅游休闲、商贸、教育等多元化发展格局。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邵钦祥对村里建设的投入也与日俱增,先后投入2亿多元建起了影剧院、科技馆、游泳馆、图书馆、体育广场、花园职业技术学校、农民公园、文化广场和人民广场等基础设施,供村民和职工无偿使用。为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邵钦祥还把村庄建设和村庄整治有效结合起来,建起四通八达的农村交通网络。推动农村安居工程,让花园村家家户户都按统一规划住进了别墅;并长年累月推进村庄的美化、洁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打造了“村在园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一流村居环境。
  
  “效益农业”惠及村民
  
  在花园村与村民交谈过程中,记者经常听到村民脱口而出“WTO”、“知识经济”、“绿色食品”、“效益农业”、“结构调整”、“风险投资”等名词。问到这些词的来历,村民们说,这些新名词是干部讲的,宣传栏贴的,黑板报上写的,报纸上报道的,电视上新闻节目常说的。由此,花园村的村民们素质可见一斑。
  关于“效益农业”,东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其宪是这样解释的:“效益农业”就是“基地加工厂、农户接商家、产业联市场”。花园村正是靠着这种创汇式的产业链条富裕起来的,花园火腿厂就是很好的例证。过去,家家户户都养家畜,一年下来没什么收益。后来,邵钦祥创办起火腿厂,请营养专家监制,生产出包装精美的火腿,深受市场青睐,一袋可以卖到十几甚至几十元钱,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效益农业的浪潮把花园村的农民推到了市场的风口浪尖,越来越多的农民放下锄头,洗脚上岸,从一个地道的农民,逐渐演变成一个亦农亦商、离土不离农的专业大户。此外,村里还创办了经贸公司、建筑装潢公司等,为村民做大了产业链,村民们从中得到了实惠。
  “我从小生活在花园村,亲身感受到花园村的贫穷与落后,一心想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发展花园集团,其实是加长了农民受益的产业链条,归根结底是为了大家都能过上富足的日子。”邵钦祥自豪地说。
  在花园村东头,记者随意走进一户农家,这家人住的是独门小楼,楼前面是个小花园,种着两棵火红的石榴树,苹果大小的石榴结满了枝头。屋内一个年轻人正在利用电脑为自己的板材生意联系客户,他告诉记者:“爸爸已经从商十几年了,我也跟着帮忙,现在村里很多人都在做板材生意,北京很多家居装饰城里都有我们的摊位。”
  来到村西的马府小区里,60多幢整齐划一的农民新居格外显眼。见客人来,农民朱海明和家人一个劲拉着记者看楼上楼下:400多平方米,宽大的盥洗间就有3个,家里现代化电器应有尽有。记者又看了看其他几家农户,几乎都一样。
  据了解,花园村目前的人均年收入已将近2万元,90%以上的家庭装了电脑,村民上网了解信息、发布信息已是平常事。
  
  实现共同富裕是关键
  
  据了解,在花园村,既没有贫困户,也没有暴发户,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与楼房,全村共有别墅160多幢,建成了设施一流的花园小康新区,60岁以上村民每年可享受720元现金和350公斤粮食补贴,建立和健全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使花园村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谈及花园村建设经验﹐邵钦祥归纳了五点:一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以工富农﹑以工强村之路。二是村里党政一把手要有奉献精神﹐办事要公正﹑公平﹑公开。三是要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四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及时解决村民间的矛盾﹑纠纷及困难。五是要让村民真正得到利益﹑得到实惠﹐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一生的追求﹐带领村民共同富裕是我一生的愿望。”“建设新农村﹐要牺牲一代人的个人利益﹐要辛苦一代人。”邵钦祥这两句话掷地有声﹐并且付诸了行动。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初办企业开始﹐邵钦祥坚持每年从企业的利润当中拿出一部分搞新农村建设﹐20多年来﹐累计出资2亿多元﹐投入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福利事业。
  邵钦祥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他们制定了全面建设文明和谐大花园的规划,将花园村总体划分为生活区、旅游休闲区、第三产业区、高科技工业区四个区,将原十个行政村改为十个小区。此外,在加快发展花园经济的同时,花园村还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陶冶村民思想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以增强全村凝聚力和向心力。
  “今日的花园村,大步跨入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时代。我们以‘求实、创新、求强、共富’的花园精神为动力,做大做强高科技产业,做大做活第三产业,把花园村打造成为一个‘科技花园、绿色花园、活力花园、和谐花园’,力争成为中国现代化和谐新农村的榜样。”
  近年来,花园村先后被授予“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邵钦祥本人也先后获得“全国当代优秀改革家”﹑“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奔小康带头人”等众多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