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短缺”后的民意诉求

2007-12-29

人民论坛 2007年16期

  
  2007年,家住北京朝阳区的60岁的赵先生花了近3000元钱就乐呵呵的把两台国产32英寸电视机抱回了家;1995年赵先生的儿子结婚时,3000元钱连25英寸的彩电都买不了;1970年,赵先生托了好多人、好不容易得了一张电视机票,排了好几天的队都没拿着。从这小小电视机价格20多年来的变迁,赵先生不无感慨:中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相信和赵先生有着同样感叹的人不在少数,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深深地随同票证时代的回忆烙在了好几代人的心中。
  
  物质极大丰富,为什么还是感觉“短缺”?
  
  中国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生活进入了长达3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代”。目前商务部统计的700多种商品,供不应求的几乎没有,大部分都供大于求,甚至很多物品都在仓库里积压着。于是有经济学家大呼中国已经进入了“过剩”时代。
  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均GDP不过2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会有如此严重的“过剩”现象呢?难道真的是东西太多了吗?
  “还不是。在产品过剩的同时,我国还有3000多万农民、2000余万城镇居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还有许多人买不起房,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城乡居民不敢或无力消费,造成消费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下降,2005、2006年分别为36.1%和35.7%,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推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姚先国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问题是实际需要强烈,但市场需求不足,关键在于支付能力下降76144bf2db2b1f4da31f856da3537da8,而内需不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共品的短缺和低效。”
  “最近物价‘蹭蹭’的在往上涨,猪肉涨了、鸡蛋涨了、方便面都涨了,接下来什么会涨谁知道啊。在北京工作5年了,工资是比刚来的时候涨了,可涨幅跟物价和房价相比,实在比蜗牛爬还慢,在外人眼里,我是个小白领,可你不知道我基本上都不敢花钱,房子还没买,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在一家国企工作的李先生对记者说。
  来北京打工了10年的王先生,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北京已经买下了一套房子,把在家乡的妻子和儿子都接到了北京,一家团聚的欣喜还没持续多久,王先生就为儿子的上学犯愁了,由于没有北京户口,上北京的公立学校都要交几万元的借读费,这对已经为房子掏空了口袋的李先生来说是雪上加霜,但他表示,就是借钱也得找个好的学校给儿子读书。
  在记者采访中,不少采访对象在被问及是否觉得自己已经真正告别“短缺”时,答案都是否定的。“缺什么”的焦点都集中在“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环境、安全”等方面,而这些都是政府应该为民众提供的公共品。那什么是公共品?公共品就是花费纳税人的税款,由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它有三大特征:非排他性、非盈利性、非竞争性。
  “短缺”问题带有时代的阶段性的特征。如今的“短缺”已经与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有了明显的区别。以前是生产力不足造成的短缺,而如今百姓不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烦恼,今天中国的这种短缺是 “结构性短缺”,一种相对的“短缺”,是由于供求关系不平衡造成的。结构性短缺会导致公共投入的低效率。表现为当前老百姓对于公共产品特别是优质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优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却相对滞后。
  
  对公平分配的渴望日益强烈
  
  1998年中国国内市场由短缺转为相对宽裕,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跨越标志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近30年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