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官员“百强”心态如何

2007-12-29王演兵

人民论坛 2007年17期

  
  “百强县”的称号,成为一些地方不少官员和民众梦寐以求的目标,他们对百强县的认识,也是各如其面的,并且在现实中不断完善。
  
  争做“百强”体现官员抱负
  
  据记者调查,地方官员的“百强”情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那些榜上有名的,小心翼翼,严防死守,甚至力求排名晋级。那些落榜的,则众志成城,重整旗鼓,以求早日收复失地,重享往昔的荣耀。那些复兴渺茫的,却抒发着淡淡的怀旧情绪,慨叹着岁月之沧桑、当年之神勇、后生之生猛,甚至发出严厉的自责来。那些进榜无望的,则难免流露丝丝缕缕的伤感,慨叹功道之不济、命途之坎坷、造化之弄人。中部某省一直榜上无“强”,有人模仿了当年对某南方城市的追问:某某,你被谁抛弃?此间落寞之心,一览无余。
  而那些一直屈居榜下而自认为希望巨大的,则斩人“榜”下之意,夺人所爱之心,却是十分的明确:西部某县有关官员告诉记者,该县由县领导亲自动员鼓劲,吹响向百强进发的嘹亮号角;北方某县号召“万众亲商、千人招商”,在花色各异的洽谈会和论坛上频频高调闪耀亮相,已把相关部门评定的综合治理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园林城市等桂冠一股脑儿尽收囊中,以求蓄势而发,一举中的。
  许多地方官员表示,百强县情结凸显着一方水土里民众脱贫致富,奔向安康生活的执着梦想,更折射着一方山水里官员们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心路历程。在这些地方官员心底,百强是冲锋号,它激荡着人们上下一心,奋勇创业,建设美好家园的壮志豪情。
  
  仍有部分官员迷恋于GDP至上
  
  记者采访有关官员时,诸多官员表示,“发展必须要付出一定的环境资源代价”。诸如此类的百强情结,实是“GDP至上情结”的同义语,于无形之中,高消耗、高污染是他们实现这一情结的路径选择。
  一些基层官员并不否定,从一个侧面而言,对百强的向往也好,对高消耗、高污染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偏向也罢,多多少少地映射着一些干部好大喜功的内心冲动,而前些年GDP数字在地方干部政绩权重指数表上的一“数”独大,是这种内心冲动的根源之一。
  但也有有官员指出,随着“环保风暴”越来越猛,民间呼声越来越高,GDP数字上“胜利者不受谴责”的言论越来越受到批评,这种忽略成本甚至不计代价的非持续性发展模式正在日复一日地受到来自中央和民间的双重夹击。官员们表示:“在没有资源与区位优势的地方,如果要发展,没有新思路的话会越来越难。”
  某百强县发改委官员告诉记者,在这些强县,土地、水源、电力、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频频告急,尤其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已成了心腹之患。
  2005年就有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百强中前十强的人均耕地面积减少2/3强,即便在国家严格调控的2004年,每县耕地面积还是平均减少5000多亩。
  中部某百强县有关官员告诉记者,因为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驱动,自然资源的告急使该县刚刚坐上“百强县”不久的屁股后面,狠狠地烧着一把把猛火,并且越烧越猛,使之寝食难安。资源的不可再生,已成了该县未来经济发展最大的心腹之患。
  
  科学发展离不开对过去的扬弃
  
  顺应民意,科学发展是百强们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所在,这需要对自己进行否定之否定。
  人们已经看到,百强最多的江苏省已经推出“新苏南模式”;百强中前十强数量大幅下滑的浙江省,并没有特别沮丧,而是更加秉持“藏富于民”的理念;在2005中国最发达县域经济论坛论坛上,百强县联合发表了主题为“全国百强县争创‘和谐先锋’”的“柯桥宣言”,表示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资源节约,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新时代的改革和发展正是需要这种自我解剖、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精神。期待在这种精神的奠基与驱动下,我们会感受到百强们更加成熟的形象、更加理性的心态、更加隽永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