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模式各具特色
2007-12-29李东平
人民论坛 2007年17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5/j2ebr9GPSYqRPdAuFsqtVE.webp)
现代文明、城镇带动、工矿支撑、生态家园、旅游拉动、移民搬迁、凝心聚力七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使农民的生活有了新的提高
近两年,山西省晋城市委、市政府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着力抓了一些事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农村发展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
在2006、2007两年分别重点抓了100个示范村、100个达标村和100个移民搬迁村的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七种模式各具特色
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加强组织领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初步创出了现代文明、城镇带动、工矿支撑、生态家园、旅游拉动、移民搬迁、凝心聚力七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全市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有了新的提高。
一是现代文明型。以东四义村、山耳东村为典型,这些村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备、村庄建设成型、社会事业进步,已经达到宽裕型小康标准,目前正在按照“生产发展可持续、生活宽裕求公平、村容整洁城镇化、乡风文明促和谐、管理民主聚人心”的要求,把城市文明逐步引入农村,使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不断提升。
二是城镇拉动型。城区和泽州县靠近市区的部分村都属于这一类,他们充分发挥区位地缘优势,大力拓宽面向城镇生产生活服务的领域,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城乡对接。
三是工矿支撑型。依靠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村基本属于这一类,他们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逐步实现资本积累,以工补农,大力发展能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农字”产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日臻完善。
四是生态家园型。依靠蚕桑业发展的阳城县张庄村,依靠林果发展的陵川县岭常村等属于这一类,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注重环境保护,以生态农业、清洁能源、循环利用为重点,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从根本上为农民长远发展创造广阔空间。
五是旅游带动型。以皇城村、锡崖沟村为代表,这些村具有浓厚的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按照“从长计议、因势利导、开发利用、辐射带动”的思路,他们充分挖掘“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潜力,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借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六是移民搬迁型。2006年实施移民搬迁的115个村都属于这一类,这些自然条件恶劣,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吃水难、就业难的山区村庄,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帮扶”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较大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建设幸福家园。
七是凝心聚力型。泽州县刘轩窑村,陵川县杨村都属于这一类,他们靠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靠科学管理、民主管理,靠支部书记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靠勤劳朴实的民风,克服困难、开拓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正确处理五种关系
一年多来,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晋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正确处理好五种关系,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农民拥护、给农民带来实惠的民心工程,为构建和谐晋城奠定了基础。
0ARrOwWT0ZFDaE2HMIe18A== 一是正确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建设内容丰富,工作头绪繁多。晋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围绕现代农业建设,狠抓了六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实惠。
二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关系。市委、市政府注重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入手,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2006年市政府办了20件实事,其中为农民办的有10件;2007年市政府又决定办21件实事,其中有11件是为农民办的。
三是正确处理好培树典型与整体推进的关系。2007年,市委、市政府按照基础条件的不同,分别从资源型、城郊型、工矿型、纯农型等不同类型的村庄中选择起点不同、各具特色的典型建设示范村。为了进一步扩大示范面,又在每个县(市、区)确定了一个连片区域,在区域内不同类型和不同经济条件的村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学校、文化站、卫生所、连锁店等生产和生活设施,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四是正确处理好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的关系。在村庄规划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要突出产业发展、村镇建设、社会事业、精神文明、民主政治等内容,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着眼,充分考虑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的承受能力,注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遵循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既强调科学性、规范性,更注重体现民主性和适用性,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是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市一方面加强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扩大了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项社会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真正发挥农民群众在筹集建设资金,选择建设项目,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调动农民自主参与、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积极性,避免了违背农民意愿越俎代庖现象,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欢迎。(作者系山西晋城市委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专家点评
借鉴城乡协调发展经验
■ 游承俐 孙学权
建设新农村经验各异,但有一条比较共同性的经验,这就是:以改善民生为目的,采取符合实际的强县方略,艰苦奋斗,在财政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及时加大反哺农业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地走向新规模、新水平、新速度,并实现良性循环。山东省文登市及山西晋城市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经验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对我国西部山区农村经济脱贫致富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借鉴经验的同时,我国西部山区农村经济要加快发展,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当前我国的农业政策目标应调整为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与促进地区间农业平衡发展相结合。当下应更多地关注西部山区农业。
制定“山区农业促进法”。全国山区农业的比重很大,农业是弱势产业,而山区农业是弱势中的弱势,必须较长期地加大支持的力度,使其总体上跟上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
建立大江大河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持与经济发展互补互惠机制。应通过调研和协商,用正式文件的形式规定,大江大河上游地区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下游地区有从经济发展的财政增收中对上游流域进行补偿的责任。
改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方法。属于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资金,应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直接拨付,由地方政府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安排使用,中央部门只是督促检查。所谓地方,应以县政府为单位。(游承俐系云南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孙学权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