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耗炒楼资金
2007-12-29施永青
中国经济周刊 2007年28期
大陆楼市升个不停,中央政府想尽办法,都未能把它冷却下来,原因是社会上的闲资太多,一旦开始流向楼市,就会造成连锁反应——流入的资金愈多,楼价就升得愈快;楼价升得愈快,就愈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
只有当人们手上的资金耗尽,手上有楼没有钱的时候,楼宇的需求才会减弱(大家都没有钱买)。
如果透过增建楼宇去消耗人们手上的资金,费时失事。楼宇是一种生产期极长的产品,要增加供应并不容易,从土地开发到楼宇建成,需时3至5年,远水不能救近火。
再者,若果这些需求来自炒家而非自用,建造太多的楼宇去满足炒卖的需要会造成浪费。为遏抑炒风而导致大量楼宇空置没有人用,社会成本很高。楼市泡沫爆破后,经济之所以会出现萧条,就是因为大量资金都被困死在空置的楼宇里,没有租金回报,还要继续缴贷款利息,社会没有额外的能力去发展经济。
因此,我亦不赞成在这个时期去增加土地供应,以免资源浪费。没有新供应,资金只去炒现存的楼宇,这样即使楼价炒高了,也只是财富的储存方式改变,社会资源没有被浪费,好过建没有人用的新楼。
这样,炒卖活动只是一场零和游戏,钱只是由某些人的口袋中流到另一些人的口袋中罢了,社会不会有损失。
若果楼价真是升得过高,政府还可以把自己手上的现楼抛售,以吸纳资金。政府手上有大量办公楼与公务员宿舍,都可以考虑卖,以售后租回的方式继续使用,不影响日常运作,待楼价回落后,再找机会买回来,还可以赚取差价。中国政府应以身作则,告诉人民,租楼一样可以解决使用问题,不一定抢着去买楼。
此外,还有一种消耗资金的办法,就是缔造房地产指数期货市场,这样就可以无限量消耗市场上流窜的资金。
房地产市场上的炒家,他们并不需要拥有实楼,他们只需要买升跌。如果可以建立一种客观反映市场升跌的指数,以证券化的方式,让炒家在期货市场上炒卖,就可以把闲资引去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是一个虚拟市场,不受实体市场的局限,可以接受大量的资金流入,让炒家去炒这类期货,好过让闲资在实体市场流窜,导致楼宇空置与资源浪费。
中原地产在香港建立的中原城市指数,同步同幅反映楼市升跌的能力,我们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很乐意与中国政府合作,在中国各大城市也建立一套地产指数,先让人民可以科学地了解市场真正的变化,待条件成熟时,再建立指数期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