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信息化教育模式下中学政治教师的角色转型

2007-12-29李秀珍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8期

  一、中学政治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演变
  
  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初等教育应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在信息技术的挑战前暴露出不可弥补的缺憾:教育成为一种“模具”,学生被铸成同一种模型。教育是事关民族兴衰的大事,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实现教育工作者角色转换,切实树立起个性化教育、创新性教育,成为了每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迎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者就必须从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大环境和高中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出发,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教师,转变其自身角色则显得更为紧迫。
  许多教师认为政治教学就是传达精神,因此仅以书本和大纲为依托,控制着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结果学生对政治课教学方式产生厌倦情绪,缺乏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一种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如能挑选出合适的网络素材,完全能够使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种环境下,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变为了四个:教师、教材、网络、学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这四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全新的教学过程,在获取知识的渠道方面学生和教师都有了更多选择。中学政治教学开启了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思想辐射共鸣的嬗变之门。
  
  二、适应教学模式变化努力推进角色转型
  
  政治课寓思想教育于理论知识教学之中,只有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与要求,使他们获得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时,才能激发他们对真理的追求、推动他们对事物采取追求或舍弃、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行为。因此,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应首先从学生的自我发展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恰当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各种感知器官,使之在宽松的气氛中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觉悟。为了达到以上目标,信息化教育模式下的政治教师应积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换:
  
  (一)由重“分”到重“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所以,政治学科教师,首先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应该是一个注重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个性的教育工作者。教师的理念是通过积极的新式教育使学生有持久性、有后劲、有再提高的底蕴、有发展的空间。以这种理念培养和教育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未来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将这种理念贯彻到政治课教学中的方式有很多。在政治课堂上,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话题”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解政治常识“联合国”时,教师扮演导游,学生扮演游客,访问联合国总部网站。教师利用事先储备好的素材库,通过语音提示,借助网络,引导学生走完网上“联合国”全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当前形势,提出几个话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发表意见。如:“在伊拉克战后重建过程中,如何协调好联合国与各参战国的关系,充分发挥出联合国在促进伊社会稳定和教派和解,打击基地组织问题上的积极作用?游客们,你们的看法呢?”“假如你是联合国秘书长,你如何更好地发挥联合国在消除贫困问题上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谨记开放性话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要让a5e9c63386d30dc68d6b5c9302ac3af81a06c51a4ae3e37859e6f5bb41f4f287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尤其要鼓励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甚至大胆质疑。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借助教师、教材、素材库以及其它网络资源,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就是在这样一次次不起眼的小小尝试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和自信心。一句短短的表扬,一个默许的眼神,会给予学生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汲取知识的动力。在这个转变中,教师尤其要警惕只在形式上套用新教育模式的躯壳,而在实质理念上最终仍然追求一个结果——分数,这就与过去的应试教育无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尝试也终将以失败而告终。
  
  (二)由“只学三年”到“终身学习”——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政治教学尤其要注意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将政治小课堂和国内、国际大社会联系起来。这要求政治教师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成为一个终身学习、注重提升自身、转变自我的新型教师。这一点,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尤为重要。
  教育模式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支粉笔走天下,发展到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可以说时代给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教师,一个合格而优秀的教师,要真正做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必先自己做到“悟道、精业和无惑”。王夫之曾经说过:“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欲明人者先自明”。这样,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才使人“能悉知之,能绝信之,能率行之”。也就是说,教师知识渊博、清晰透彻、融会贯通,才能使学者清楚明白、坚信不移、力行实践。否则,“大义不知其纲,微言不知其隐”,又如何去“明人”?为了自明进而明人,教师也必须勤奋自勉。但是,教师不可能万事皆知,学生里也不乏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高手。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系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维护、信息技术操作的相关知识(如收发邮件、制作PowerPoint、自制Flash动画、设计自己的教学网页,影像、声音的剪辑等),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拜“小老师”、向学生学习的心理准备。
  
  (三)由“孤军奋战”到“团队合作”——构建“和谐平等”的伙伴关系
  现代教学,单靠一个教师去搜集资料、建立完备的知识素材库,进而制作幻灯投影等教育储备资源,是非常耗费精力的,而课程教学又受教学进度的限制,难免产生精力不足、捉襟见肘的问题。解决它的最好办法就是合作。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讨论、分工、协作,不但自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更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成功与快乐。在这里,与之合作的不仅是本学科组的教师,而且还应该包括与不同学科的教师。甚至是与学生的合作。
  1、与其他学科老师合作。比如:在介绍通货膨胀的时候,涉及到与历史上国民党时期法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德国魏玛共和国的金融危机等相关知识;讲解“矛盾”这个抽象概念的时候,又需要以自然科学的事例来论证。这就离不开物理、化学、生物的相关知识。以上事例,需要政治学科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或虚心而积极地向其他学科教师请教,以使自己综合知识素养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得到提高,进而建立比较完备的教学素材库。
  2、与学生合作。以“银行金融业”相关知识学习为例。如果只从书本上进行理论分析,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借助互联网这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浏览所要调查的银行网页,考察银行的分类、业务和作用。最后一起汇总成一篇现阶段银行状况调查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比以往要深刻得多,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教师的组织分析能力也在和学生的协作中得到了提高。
  
  (四)由“师尊”到与学生共同进步的“学伴”——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中心地位牢不可破,教师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样的教师更像是一个孤独的歌者,台下既没有赞赏,也没有批判。这样的教学是苦闷无意义的。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主动参与者,成为愉快的、合作的学习者,教师就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伙伴的身份出现,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成长。
  在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想做好学生的“学伴”,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分析教材的结构、参与讲解对教材内容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又能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沟通同学情谊和师生感情,便于教师从学生的思维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针对性和新鲜感。在学习经济学“财政与货币政策”知识时,采取让学生当小老师的形式,由5名学生代表将事先查到的相关资料自制成幻灯片,当堂讲解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理论点评。实践证明,无论是上课的小老师还是在台下听课的学生都对这种教学方式很感兴趣,讨论分析、理论点评的过程更使学生们加深了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形式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门已经开启,它必将带来教育模式、教师观念和学生发展等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在探索整合的过程中或许会有许多未知的困难,但绝不能放弃努力和尝试,因为这样才是对教师自身负责,才是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才是对民族未来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