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凝土成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

2007-12-29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8期

  摘要:桩基础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重点内容。文章通过灌注桩承载机理的分析,探讨了灌注桩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灌注桩;承载机理;质量控制
  
  成孔灌注桩质量控制从验收规范来看十分简单,无非是地基承载力的鉴定、钢筋笼的检查与桩混凝土质量的判定,但由于地下工程不可见的因素很多,因此判定起来比较困难。
  
  一、灌注桩承载机理与质量控制
  
  端承桩的承载机理是桩把荷载传递到桩的底部,它支撑在坚固的岩土层上。因此,桩的承载力取决于桩身强度与地基承载力。当桩身强度大于地基承载力,桩的承载力由地基承载力确定;反之,桩身强度小于地基承载力,桩的承载力由桩身强度确定。前面的结论在孔底没有沉渣情况下成立,对挖孔桩沉渣不是问题,而对于钻孔桩。沉渣问题则是存在的。沉渣量过大,桩受荷时发生大量沉降,桩将失效。
  
  (一)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从桩的施工程序来讲,在质量控制中,首先确保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否则将使桩失效。地基承载力取决岩层的构造情况、桩嵌入岩石的深度、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如果施工地区处于断裂带,在施工中就要注意夹层的存在。如广东某中学教学楼,其钻孔端承桩48号桩,经抽芯检验。发现该桩的桩底坐落于软土上,后经分析,该处地基存在夹层,在孔钻至夹层上破碎岩石时,施工单位以为已到微风化岩石,而在此破碎岩石层下,由于地震构造运动破碎层下面还有一层软夹层,致使抽芯时,发现桩底坐落于软土上,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二)桩身强度的控制
  地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如果桩身强度不足,桩的承载力同样得不到保证。因此,桩身强度是灌注桩质量控制的另一关键。桩身质量控制主要在于控制混凝土及钢筋的质量。桩身强度取决于钢筋笼的制作质量与混凝土质量。钢筋笼的制作检查,简单明了,质量控制相对容易。而影响混凝土质量因素则很多,有些是可见的。有些是不可见的。在工程实践中,不少灌注桩由于混凝土质量问题而使桩身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桩身质量的控制主要在于控制混凝土的质量。
  混凝土的缺陷往往是由于施工工艺不合理引起的,因此监理必须对桩基工程的施工工艺、质量保证措施进行严格的控制,否则,起不到质量控制效果,工程验收时,对桩基工程质量如何,没有把握,检测出现的问题亦无从分析。
  1、人工挖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混凝土缺陷主要产生于桩芯混凝土配合比及浇捣工艺。成孔时,在土层设置护壁,而在岩石层,孔壁岩石自然护壁,一般不存在孔壁质量对桩芯混凝土产生多大的影响。监理时主要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及浇捣工艺,特别是有地下水时,水下部分混凝土的浇捣,必须严格控制水下混凝土配合比与水下导管灌注等。某住宅楼人工挖孔桩基础4B桩,该桩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采用C25,由于该桩孔水位高,出水量大,监理要求采用水下导管灌注,施工单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自行采用简易串筒灌注,浇捣混凝土时,从孔底至上6m左右“混凝土”表面有很高的水位,浇捣人孔的混凝土遭受水的危害,砂浆稀释、骨料下沉,造成混凝土严重离析,经检测该桩桩身混凝土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
  2、钻孔灌注桩。钻孔灌注桩混凝土质量不仅与浇注工艺有关,还与成孔工艺有很大的关系。要确保桩孔成孔质量与灌注工艺的合理性,操作得当。钻孔桩成孔质量在于控制桩径不小于设计桩径,护壁可靠不塌孔。为保证桩芯混凝土质量,必须对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和施工工艺进行严格控制:(1)混凝土的和易性。钻孔灌注桩水下混凝土施工时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和易性,防止出现堵管、埋管,引起断桩事故。监理时要注意监测混凝土坍落度,加强混凝土配合比控制。(2)控制导管埋深。导管埋深要控制在2—4m,使混凝土面处于垂直顶升状,不使浮浆、泥浆卷人混凝土,防止提漏引起断桩事故。
  3、沉渣量的检查。对摩擦桩来说,由于其受力机理是通过桩表面和周围土壤之问的摩擦力或依附力,逐渐把荷载从桩顶传递到周围的土体中,如果在设计中端部反力不大,端部的沉渣量对桩承载力亦影响不大;而对于钻孔端承桩,如果沉渣量过大,势必造成桩受荷时发生大量沉降,同样使桩的承载力降低。如某商住楼47号桩,单桩设计承载力为1800kN,实施静荷载试验时,当外荷载加至1500kN,桩就出现大量沉降,经多方面证实是因为桩端沉渣量过多,导致该桩失效,亦影响其它桩的评定。因此钻孔灌注桩另一个控制的关键还在于沉渣量的检查。
  
  二、灌注桩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一)人工挖孔灌注桩
  常见缺陷:桩身混凝土强度不足。主要原因:为混凝土遭受孔内水的危害,引起砂浆稀释,砂石下沉,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防治措施:(1)对于孔内有地下水,水位低、水量小的桩孔,在浇捣时把混凝土拌均,水抽干,可以采用串筒迅速浇捣,但是在水位以下部分,必须调整混凝土配合比,适当减少用水量并增加水泥用量等。(2)对于水位高、出水量大的桩孔,在水位下必须采用水下混凝土配合比与导管灌注法灌注,在水位之上,为了避免水下导管灌注通病——桩身上部混凝土强度低,则可采用简单串筒浇捣,但是水必须抽干,泥浆、浮浆要清除干净,两种不同方法施工的交接层,用插捣器穿过反复插捣。
  
  (二)钻孔灌注桩
  1、桩底地基承载力不足。主要原因:桩端没有支承在持力层上面。防治措施: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复杂地层,这种地层一般摄好取芯检验,如不能孔孔取芯,要参照邻近取芯情况、钻速、泥浆返上的岩屑及钻进情况(一般钻进至微风化岩时,钻头不蹩钻,主动钻杆振动不很厉害,钻进声音感觉较好)、工程地质资料进行综合考虑。
  2、缩径(孔径小于设计孔径)。主要原因:塑性土膨胀。防治措施: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快速通过,在成孔一段时间,孔壁形成泥皮,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如出现缩径,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3、桩底沉渣量过大。主要原因: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防治措施:(1)认真检查,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2)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要求,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等进行清孔。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二次清孔可利用导管进行,准备一个清孔接头,一头可接导管,一头接胶管,在导管下完后,提离孔底0.4m,在胶管上接上泥浆泵直接进行泥浆循环。二次清孔优点:及时有效保证桩底干净。
  4、钢筋笼上浮。主要原因为:(1)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下,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1m左右的距离时,由于浇注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较大,推动了钢筋笼上浮。(2)由于混凝土灌注过钢筋笼且导管埋深较大时,其上层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混凝土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如果此时将导管底末端及时提到钢筋底部以上,混凝土在导管流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防治措施:(1)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标高及导管埋深,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2)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除。
  5、断桩与夹泥层。主要原因:(1)泥浆过稠,增加了浇注混凝土的阻力,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混凝土,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混凝土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2)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和断桩的原因。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a、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振击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b、因泥浆过稠,如果估算或测混凝土面难,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混凝土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混凝土面,也就产生提漏,引起断桩。(3)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混凝土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造成混凝土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与导管拔不上来。引发断桩事故。(4)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混凝土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防治方法:(1)认真做好清孔,防止孔壁坍塌;(2)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开始浇混凝土时尽量积累大量混凝土,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力;快速连续浇注,使混凝土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3)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埋深。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4)灌注水下混凝土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
  综上所述,混凝土桩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于地基承载力的鉴定,审查混凝土施工工艺是否合理,掌握桩缺陷的防治措施。这样才能对混凝土桩质量进行控制。达到质量控制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