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高校贷款财务风险途径的探讨
2007-12-29陈霞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8期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可是,各高校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在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基建项目所需大量资金只能依赖银行贷款,巨额本息支付又使高校面临潜在的财务风险。文章着重对如何化解高校贷款财务风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贷款;财务风险;途径
一、高校贷款产生的背景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普通高校由2000年的1041所发展为2005年的1794所,在校生人数由1999年的413.42万人增长为2006年的1739万人。我国许多高校抓住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量扩建了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同时也形成了巨额债务。目前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财政拨款,由生均定额乘以在校生数加上专项补贴构成,财政提供的正常经费只能维持高校的人员工资和日常办公经费支出,而能用于高校基本建设的专项拨款数量有限:二是学费收入,主要用于高校设备的更新、零星维修、学生活动费用及学校教职工的课时津贴等。按照国家定价的规则和计划原则,学费标准不得高于生均培养成本的25%,也就是说依靠该项收费也不可能进行基本建设的投资。在高校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基建项目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只能依赖于银行贷款。由此,出现了高校贷款扩大基本建设这一普遍现象,高校贷款的财务风险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二、高校贷款风险的特点和现状
(一)高校贷款数额巨大,增长迅猛
据统计,在2004年底以前,全国公办高校贷款总额是1435亿元,全国各省的地方省属高校贷款总额是1192亿元,教育部直属学校贷款总额是242亿万元。据中国社科院2006年发布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底以前,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1500亿元-2000亿元之间。到2006年年底以前,有学者研究出来的最新数据是4500亿元-5000亿元之间。由国家审计署近两年对高校的审计发现,不少高校都因不断扩招而大量举债,很多高校贷款额均在4亿元到8亿元,一些高校高达10亿元以上,并且部分高校还在不断举债建设。
(二)高校贷款渠道单一,偿还期集中
目前高校贷款普遍存在这样一些特点,贷款渠道单一,主要是银行贷款,并且这些贷款的还款期限很集中,贷款期一般在3—5年。我国担保法规定,高校的土地、固定资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因此银行对高校的贷款主要采取的是信用贷款或政府推动。
(三)高校贷款偿债能力弱,财务风险大
高校还本付息的主要来源是学杂费,但目前高校收费标准已逼近甚至在部分地区超过了广大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高校收费收入的增长将很有限。另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今后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到2008年以后将会大幅度减少,生源的下降意味着高校收入的减少。随着贷款偿还期限的临近,部分高校甚至出现了借贷还贷的恶性循环。可以预见,在还贷高峰到来时,还本付息将成为高校发展的巨大包袱和瓶颈,一旦银行资金链断裂,势必使高校陷入财务困境,引发财务风险。
三、化解高校贷款财务风险的途径
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深有感触地说“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将很有可能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危机。”如何化解贷款高校财务风险。将成为高校、金融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这需从政府和高校自身两方面来解决。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增加财政拨款,保证贷款高校正常运转。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按4%差额的测算,从1985年到2003年,政府拖欠教育部门的经费总额为10100亿元。1992年国务院提出,到2000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4%,甚至在1993年将这一目标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一直在3%以下徘徊。2006年中国教育经费比例在全球120个国家中排序位于第96位,是世界上对教育投资最少的国家之一。因此,国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政策,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日常经费投入和可持续发展投入,是保障贷款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政府承担还贷的主要责任。一种是由政府承担高校的全部贷款本息,另一种是由政府承担高校贷款的全部本金。高校承担全部利息。高校不是经营单位,而是一个事业单位,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公共利益职能。高校贷款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高校债务隶属于公债,既然是公债,政府当然有责任承担偿还义务。实际上,在一些地方,政府已经为此买单,浙江省政府从财政收入中支出40亿元,直接补贴高校贷款利息;河南省也酝酿为高校还1/3的利息;江苏省2006年也迈出了化解高校债务的实质性一步。政府承担全部或部分债务,可减轻高校还债压力,降低财务风险。
3、政府制定土地置换政策,帮助高校开展土地置换,利用置换收益还债。江苏省2005年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省属高校老校区置换工作的意见》,牵头将省属45所地方高校的老校区挂牌上市交易,土地置换收益主要用于偿还建设新校区的银行债务。河南省有50所,辽宁省有17所进行了土地置换。卖地还债成为高校摆脱贷款财务危机的重要举措。
4、政府发行教育债券或教育彩票,统一筹集高校建设资金,降低资金成本。
5、政府促进高校之间资源共享。在这几年的高校扩建中,许多大城市都形成了一些由高校新校区构成的大学城,政府应认真策划和积极鼓励高校之间实行教学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可以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从而减轻高校的投资压力,优化贷款结构,减少贷款额度。
(二)发挥学校还债主体作用
1、在全校大力倡导“厉行节约”的思想,树立全员理财意识。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高校如果不贷款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高校就缺乏竞争力,生源必将受到限制,从而影响高校的发展。在高校内部,不能认为还贷仅仅是校、院领导或计财处长的事情,其实。学校的兴衰与每位员工都息息相关。所以有必要使全校教职工树立节俭的思想,降低日常性支出的比例,增加办学盈余,提升还贷能力。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利用社会力量办学。第一种方式,高校和企业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现有资源,互相取长补短,合作开发建设。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南京青龙山人居生态园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的江宁校区,公司为学院在江宁提供了教学楼、学生宿舍等设施,直接投资近1个亿,学院园林系学生对公司生态园内的树木、草坪进行养护。这种合作方式,学校不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仅需要投入部分教学设备,大大减轻了学校资金的压力,降低了财务风险;第二种方式,由承建商先垫资再分期付款。具体做法是,高校的基建项目,尤其是重大的基建项目,通过招标的形式选择开发商,高校按比例首付一部分基建资金,其余建设资金由开发商垫付,交付使用后,由高校逐年还清;第三种方式,由社会投资建设后勤服务设施,置换经营权。例如,将高校的部分硬件设施交给投资者建设,建成后投资者享有若干年的经营权,若干年后,资产全部归高校。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建设,减轻了高校的贷款压力,降低了财务风险。
3、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保持生源的稳定增长,增加学校收入。作为一所高校,应重视“开展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的重要性。品牌特色专业具有示范性,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提高了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必将吸引更多的质量较好的生源。学生人数的增加,可以相应增加国家的财政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为偿还贷款提供资金保证,从而减少了财务风险。
4、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办学成本。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支出不足与浪费并存,预算收入完成的可靠性差,学生欠费比例过高等现象。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实行奖罚政策。利用现代化的办公条件,通过网络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5、多渠道筹集还贷资金。高校应大力拓展短期培训和社会募捐工作,多方面筹集办学资金。在国外,社会捐赠是大学重要的资金来源,例如,哈佛大学就有1/3的经费来自社会捐赠。我国政府应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科教兴国”的重要意义,制定相关的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我国不少高校已成立了基金会、校友会等专门负责募集捐赠资金的机构,募集资金由2001年的15.2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25.6亿元,成为我国高校发展建设资金的重要补充。
总之,为保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去化解贷款高校的财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