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贸企业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和制胜策略
2007-12-29程敏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8期
摘要:文章从进出口贸易大环境、欧美国家反倾销政策、周边国家纺织业崛起等方面对我国纺织品外贸现状作了一个总体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纺织服装;外贸竞争力;策略
自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纺织品贸易告别了长达40多年的配额管理体制。我国是服装生产出口大国,每年服装出口总额占全球服装出口总额的1/4。服装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经贸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之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服装行业始终是我国对外贸易相对优势产业。随着周边各国逐步扩大对外开放,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将比我国更便宜。配额制度的取消,所有的市场份额均要靠实力去争取,不再有配额可用,国内纺织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应对这种局势,保持和扩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对外贸易中的相应份额遂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近几年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的现状
服装长期以来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我国早在1995年就跃居世界服装出口第一名。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服装出口竞争力较为强劲。2001年我国服装出口约占世界各国总出口量的1/4;到2002年我国服装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从16%增加到了22%;2005年,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工业产值超过3万亿,5年间年均增长率达16.6%。我国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位列全球首位,2003年占全球出口4000亿美元的20%左右;2004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更高达973.85亿美元,在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主要进口纺织品服装国家中,我国服装占有的市场份额都超过10%,名列首位或第2位。
(二)取得辉煌业绩的原因
1、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签署,为我纺织品出口带来了稳定的贸易环境,确保了我纺织品贸易的有序发展。2006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企业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出口价格提高,出口效益得以提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前9个月,我纺织服装出口增长24.2%,在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市场上的份额稳中有升,对美梭织服装出口价格增长42%,针织服装出口价格增长14%,对欧盟服装出口价格也增长了17%。企业普遍反映,稳定、可预见的贸易环境增强了客户信心、促使订单回流,因此尽管2006年以来历经汇率上浮、退税率下调等宏观政策调整,我国纺织品出口规模上、效益上仍取得了良性的发展。
2、国有、三资企业服装出口贸易增长,民营服装企业迅猛崛起。近年来我国在涉外领域实行国民待遇,为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创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据海关出口数据统计,2006年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服装出口分别达到334亿美元和272.8亿美元,与2005年相比同期分别增长11.6%和23.5%,民营企业181.2亿美元的出口额已占总出口额的1/5,这预示今后民营企业的出口贸易将得到更大发展。
3、我国服装出口单价在这几年中平均增长了2.3%。从1997年来我国大力引进先进的纺织设备,进行纺织行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近年来出口的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档次大大提高,使其在国际纺织、服装市场中的份额不断扩大,并且以质量求生存,创造了较多的知名服装品牌,出口单价也逐步上升。
(三)竞争力的微妙变化
近几年来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竞争力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欧美国家实行反倾销反补贴政策,对我国的服装出口贸易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欧盟自2005年对我国化纤布征收反倾销税以后,欧盟业界又向欧委会递交申请,要求对我国出口的亚麻布发起反倾销调查。2006年10月份,欧盟决定对中国生产的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这实质上是投石问路,为2007年后对中国纺织服装实施类似措施提供了模式。
美国自2006年3月份对我国艺术画布实施77.09%-264.09%的反倾销税以后,又于7月份启动了对我国聚酯短纤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5000万美元,成为美国对我国纺织品反倾销第一大案。这意味着,美国正在加紧利用反倾销等限制手段,为2008年后继续限制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提前布局和铺垫。美国纺织业在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后,将矛头指向所谓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做法”上,频频指责中国纺织品出口享有大量国家补贴,并游说美国国会立法允许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补贴调查。一旦此案形成先例,则今后美国很可能会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发起反补贴调查。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危害要比单纯的数量限制大得多。一旦开始启动调查,将严重打击这些国家的服装进口商的信心,将我国产品挤出市场,我国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将遭到严重削弱。
(四)周边国家纺织业崛起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中国纺织产业链齐全,行业规模和生产能力突出,供应能力、服务水准、反应速度、配套规模和基础设施等综合竞争力位于世界前列。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周边国家的纺织业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中国的成本优势不断下滑。据Wemer International国际纺织权威统计,2004年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为0.76美元/小时(尚未考虑汇率上涨因素),而同期印度为0.67美元/小时,孟加拉为0.28美元/小时,印尼为0.55美元/小时,巴基斯坦为0.37美元/小时,斯里兰卡为0.46美元/小时,越南为0.28美元/小时,与中国相比均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这些国家的政府也正在采取许多鼓励性措施,促进其纺织业竞争力的提高。其纺织业整体实力的迅速发展,为欧美大型进口商实施全球采购战略、快速转移订单提供了便利和可能。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实施以来,亚洲周边国家受益最大。一旦中国面临的外部贸易环境发生突变,这些国家将有能力迅速填补中国留下的市场空间。
二、外贸企业的制胜策略
(一)提高质量,挖掘潜力,不断推陈出新
服装产品的创新,主要是面料和款式。要重视面料品种的翻新,紧跟国际流行趋势。我国每年都会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面料,以满足客户的需要,外贸公司应该尽量发展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合作工厂,协助其开发高品质,多品种,符合流行趋势的新型面料。
(二)发挥优势,不断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国际市场的开拓包括国际新销售区域的拓展和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的开拓。目前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主要市场在美国,欧盟和日本,区域集中度非常高。而美、欧、日以外的网络基本不成熟。所以,实力较强的公司应主动开拓新市场,主攻大容量市场,培育市场发展。而一些实力较弱的公司,应寻找机会,找准突破口,利用自身优势向实力较强的公司的薄弱环节发起进攻,建立局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再强大的竞争对手,其产品和服务也难免存在不足。如果这些不足为部分客户重视,而这些方面又正是自己的优势所在,那么公司就有机会赢得这部分客户的定单,取得相应的市场份额。
(三)提高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客户群体
1、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信誉。提供优质服务是指始终如一地为客户做好每一件小事,这个策略有水滴石穿之义。从长远看优质服务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成熟以及竞争的激烈,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终将赢得市场。因此外贸公司必须学会从客户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在客户中建立良好信誉,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提供快捷服务,保持良好关系。服装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产品,它需要适时投放市场,一旦耽误了时机就失去竞争力。所以,迫切需要敏捷的反应,将设计的款式在最短的时间内生产出来。
3、关注国际贸易动态,保持产品高质量。一是要注意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动向。把握国际上消费群体的时尚需求:二是要关注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动向。不要在同一时间所有的企业都将自己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到同一地区或国家,从而避免竞相杀价,避免被这些国家采取反倾销的措施。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当产品不断丰富,顾客日趋专业和理智时,提高并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是保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的保证。
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服装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的贸易壁垒正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技术壁垒为主的服装贸易保护主义。要突破以技术壁垒为主的服装贸易保护主义,就得不断地提高我们纺织品和服装的产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