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赣南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2007-12-29彭央华谢家赞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8期

  摘要:赣南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具有十分广泛的产业化开发前景,但产业开发的起步比较晚,总体水平还不高,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资本。这主要是因为其组织形式不够健全、科学,组织管理、筹资融资、生产经营、人才培养等方面机制不够成熟。必须在产业化开发的管理模式、投资融资模式、研发和生产模式、方式和渠道模式、增长方式模式等方面进行有效优化。
  关键词:客家文化;产业化开发;文化产业
  
  美国学者沃尔夫断言:“文化、娱乐一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一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晚,但近年来正呈现出强劲上升的势头,特别是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更是方兴未艾,取得的成绩十分可喜。赣南是客家文化的摇篮,赣南客家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产业化开发价值。
  
  一、优劣势分析
  
  优势方面,首先,赣南是各客家聚居区中地域最广、客家人口最多的地方。赣南区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18个县(市、区)中,有17个纯客家人县(市);830多万人口中90%以上是客家人,客家人口达750多万。无论是涉及的地域面积,还是客家人口的数量、密度,赣南在我国各区市中都堪称第一,地域广,人口多,有量的优势,也有潜在客家文化产品的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有形成规模效应的基础条件。其次,赣南客家文化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丰富性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种类繁多,客家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住居文化、器用文化、节庆文化、信仰文化、习俗文化等,都有丰富的蕴藏可待开发。一是规模宏大,规模的宏大不仅仅体现在赣南近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有客家文化的典型模本,更体现在相对狭小的村落中客家文化的“大规模”,而且许多古村落彼此临近,形成更大规模的古村落群。独特性也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赣南“客家摇篮”的独特地位,赣南是中原汉人南迁的第一站,后来才转徙闽粤及其他地区。一是赣南客家文化与其他客家聚居区的同中之异,不仅与相对较远的区域比较是这样,与彼此相临的粤东北、闽西比较同样是这样。丰富性和独特性为提升赣南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经济竞争力增添了不少筹码。
  劣势方面,首先是赣南地处中部内陆山区,地理位置偏僻封闭。与外部联系的畅通性不如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省区,客家文化的外部推介比这些省区相对困难。其次是赣州所处的江西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龙岩所处的福建、梅州所处的广东,而且也不像博白所在的广西和成都所在的四川那样被划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特定地区,既得不到龙岩、梅州那样的来自省级的经济支持,也得不到博白、成都那样的来自中央的政策支持,外部驱动力处于劣势。其次,赣州的客家文化资源经济转化启动得比龙岩、梅州等地晚,没有先发优势。最后是近现代以来赣州移居海外的人员比例没有梅州、龙岩等著名侨乡高,开辟海外市场的条件没有上述各地优越。
  
  二、发展现状
  
  总体看来,赣南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尤其是旅游、饮食等产业。而在第二产业即制造业中应用很少。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发展,服务业已经成长为赣南经济发展中第一大产业。而在服务业发展中,文化资源的贡献不可小觑,如旅游业的发展就很大程度依靠着客家文化特色游。赣南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已经启动并有良好的表现,但也应看到,赣南包括文化经济在内的第三产业经济总量并不大,所占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第二产业发展不足。
  从与客家文化资源相关的各产业竞争力水平来看,赣南客家文化经济转化的面不广,开掘的深度不够。2006年底,赣州市统计局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盈利指数研究法对所属各县(市、区)工业产业竞争力及整个经济圈工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赣南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无论在省内还是在全国都已具有比较优势,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制造业等也有望短期内省内和全国成为优势产业。这些优势产业或准优势产业正是可以显现文化特征,以文化因素提高其附加值和经济竞争力的产业。事实上,许多企业正是将传统客家文化特色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才获得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即使是这些优势产业和准优势产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也还是十分低的,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非常大。
  
  三、组织形式分析
  
  一是没有一个有声望、有权威的机构进行总协调,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是自发、分散进行的,未进行整合。形成不了合力。多年以来,赣州市对各种客家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也很重视,但始终未进行全面清理挖掘,也没有进行整体推介、整体开发,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很有限。二是组织的规模小,没有龙头企业,形成不了规模效应。赣南应用客家文化资源进行经济生产的却都是一些规模非常小的生产组织,组织规模小,不仅生产能力有限,也没有实力进行科技开发以提高产品品质和丰富产品品种,没有实力投入广告宣传进行产品推介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没有统一的规划,各具体经济组织自行其事,对外发出的声音嘈杂,甚至矛盾。各种产品的开发、生产多是简单重复,没有形成系列。各经济体按自己的感觉生产,凭自己的想象宣传,没有统一标准,没有统一声音,形成打乱仗的局面。四是零星、浮浅,只抓住一些“点”进行简单的经济应用,未能进行系统开发和产业扩展。
  
  四、运行机制分析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运行机制涵盖的面比较广,最为主要的是组织管理、筹资融资、生产经营、人才培养等方面。从这几方面来看,赣南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运行机制尚处于草创起步阶段,未能完全形成,更谈不上成熟。组织管理机制方面,赣南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化开发的管理协调机构,业务的管理职能分属各政府机构,每个机构管理的范围都相当广泛,客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只是其中极小的部分。这样的结果是,大家都能管,实际上又往往没人管;大型活动时大家都来管,平时就没人管。筹资融资机制方面,赣南目前的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既有政府的资助,也有社会资金包括个人资金和企业资金的投入,但政府以什么方式什么标准资助,社会资金如何融集调动,还比较随意,缺乏规范。政府的资助,除作为事业性质的文化创作和推广有预算性投入外,其他资助都具有随意性、间歇性特点。社会资金的融集调动方面,国外通用的企业赞助在赣南还非常少见,少数个案也是赞助者与被赞助者直接接洽,中间协调机制未能建立起来。生产经营机制方面,国外及国内发达地区那样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如何优化组合赣南的客家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链,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如何提升产业化开发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壮大客家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如何建立文化产业基地,促进产、学、研联姻,促进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组织相对集聚等。都还没有成熟的方案和推进规划。教育培养机制方面,赣南的相关教育培养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的教育培养,主要在引导人们认识和欣赏:一是人才的教育培养,主要是集中教学或师傅带徒式培养。其教育培养机制注重了文化研究人才培养而未注重文化经济研发和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不能有效地将资源变成资本,进行产业化开发;注重了对专业创作表演人才的培养而缺少对大众自娱自乐技能的培养,大众由于缺乏自娱自乐技能而没有相应的消费,市场消费潜力被浪费。
  
  五、模式优化
  
  第一,优化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管理模式。要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多功能的管理机构,以对赣南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从资源研究整理、产业政策制定、资金融集投放、产品生产销售、市场开发规范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避免政出多门。也避免出现管理和服务的空档。第二,优化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投资融资模式。一是加大政府预算中对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支持力度,使政府方面投入的资金量逐年增加,而且在预算内,避免无计划和随意性。二是构建吸收社会资金赞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完善机制,对社会资金赞助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引导,在方式上加以规范。三是构建强强联合机制,以机制促进、规范文化企业与其他资金强势企业的联合,使之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建立起稳定的伙伴关系,实现双赢。第三,优化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研发和生产模式。要打造科学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价值链,形成现代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运作模式,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消费者偏好为起点,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来决定投资价值链中的其他环节。第四,优化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方式和渠道模式。要不断增强客家文化的应用度,扩展客家文化的应用面,按大卫·索斯比的“同心圆”理论,使赣南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在核心、初级、延伸等各层次都能健康发展,在一、二、三产业上都能更多受益。第五,优化客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增长方式模式。一是打造龙头企业,有计划地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重点支持、扶植,并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成企业集群。二是加强基地建设,将相关企业吸聚到一起。形成好的规模效应和大的社会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