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樱桃小丸子,是红烧的,还是清蒸的?

2007-12-29徐少云庄金品

中国教师 2007年4期

  一次到某小学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很精彩,孩子们的积极性也非常高。美中不足的是,她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儿童动画片,有一位小朋友说“樱桃小丸子”时,这位老师竟问“樱桃小丸子,是红烧的,还是清蒸的?”又有一次,我在办公室看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时,一位同事到我跟前,拿起来看了一下,说;“一看就知道是苏联人写的小说!”……由此,我想到:读书对于现代教师而言,是多么的重要啊!很多老师说,我们也想看看书,看看报,可哪来的时间啊?身为老师的我,对此深有感触。我真的希望有关部门为教师“减负”,让老师拥有自己支配的时间;但我也真的希望我们教师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
  我认为有四类书应该必读:
  一是教育科学理论书籍,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学等。同仁会说,这些书有什么可读呢?我们在学校不都学过了嘛。其实不然,在学校学习时还是“纸上谈兵”,而我们现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阅读和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应用。比如,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综合的评价,但如何实施呢?很多老师很苦恼。其实,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系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打开了一扇窗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彼此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个体间智力的差异。问题不在于一个人多聪明,而在于怎样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他把人最基本的智力分为八种:1、语言的智力;2、逻辑的——数学的智力;3、视觉空间的智力;4、音乐的智力;5、身体动觉的智力;6、人际交往或“社会”的智力;7、进入内心或直觉的智力;8、自然观察的智力。以此来评价孩子,差生几乎是不存在的。
  二是教育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魏书生的语文教育观、朱永新的新教育理想,李镇西的“爱心教育”等。大师那里是智慧的背囊,有你需要的一切,它会让你的教育得心应手,出神入化。例如同样是对待如何转化后进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教导我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孩子是不会出现学业上落后的——因此可以通过阅读实现对后进生的转化;李镇西则让后进生在任何课堂上都可以看他送的课外读物——以某一兴趣为切点带动其他学科的进步,即“长其善而救其失也”……
  魏书生老师在许多场合建议教育工作者写教育日记,以便留住这些精彩的瞬间。例如,有一位老师遇到过这样的孩子——不管你如何教育,他仍是我行我素,根本不买老师的帐,甚至还故意与老师对着干。学校规定不准学生在校园内嗑瓜子,可他买来瓜子当着老师的面嗑,你说怎么办呢?我们也许会毫不留情地当众批评他一番,可好好想想,批评就能使他改变吗?肯定不能!而这位老师的教育行为是:他拿了一把扫帚站在学生的后面,等学生回头问:“老师,你这是——”老师微笑地说:“没什么,等你把瓜子嗑完,我把它打扫干净。”这位学生感到很惭愧,主动拿过老师手中的扫帚,把自己嗑过的瓜子壳扫干净。
  三是教育类杂志,比如《人民教育》《中国教师》《班主任之友》等优秀杂志,不仅有国家教育方针的宣传、各位专家学者的讲解,更有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教海探讨,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教育杂志是广大教师心灵倾诉的场所,是先进的教育理论聚集的舞台,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宣传阵地。教师要经常浏览各类教育杂志,你所需要的,正是这些优秀杂志社所期待的。
  四是少儿读物,既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我们只有掌握他们的阅读(包括欣赏电视、电影等)动态,才能与孩子保持心灵的交融,否则就会像那个问“樱桃小丸子”是红烧的还是清蒸的小学老师那样闹出笑话。少儿读物,我们要耐住性子来读,因为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口味,但我们要调整自己的口味,要与孩子平行,否则,如何能理解孩子的心呢?这方面的读物较多,如《智慧背囊》,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很多优秀的青少年杂志,也应成为我们教育者猎涉的对象,如《中学生世界》等刊物,特别其中的一些经典策划:中学生一定要追星吗?中学生可以谈恋爱吗?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思考,更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探讨。
  读书对教师而言,不仅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质的飞跃。要学以致用,这才是读书的目的。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不能仅仅是个“教书匠”,更要做个研究者。如果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学习而言,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则应是“教而不研则退,研而不教则废”。如何研究呢?只有通过阅读,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 江苏省沭阳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