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2007-12-29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6期

  小时候,在一个小村庄里,家里穷,只有一台小小的收音机,我常拿它来听广播剧,听小喇叭广播,还听“星星火炬”偶尔有一次,“星星火炬”里出了个题目,大概是怎么样才能让冰棍融化得慢一点。那时我还不太会写字,在父亲的帮助下,歪歪扭扭地连拼音带汉字写了几种办法,装在信封里寄了出去。半个月后,我等到了穿绿色衣服的邮递员,他给了我一封信,信里面装着一张卡片,是节目组送给我的,上面写着几句鼓励的话。我对穿着绿衣服的邮递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对我说:叔权给我们送信,还给我们送书报。我嚷嚷着:我要订书我要订报!于是,父亲给我订了份《少年报》,从此我的阅读生涯正式开始。
  那一年,我所有的快乐都来自这位邮递员叔叔。每天等着他来递给我一张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我会把报纸藏在书包里一整天,就像有好吃的东西藏起来没吃一样,心里便有期盼,等到了晚上,在灯下拿出来,一个人细细地读。
  也许是看报的关系吧,我的语文成绩很不错,尤其作文受老师青睐。我们的小学校有个大木箱,星面装着经年的《儿童时代》,因为作文写得好,老师便一本一本借给我:那时生活很苦,于我,却很快乐。母亲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小薇,你记着,书能给你想要的一切。一切是什么,那时我不知道,只知道书很神奇,能让你笑让你哭,让你觉得前面有无数的希望在飞,让你能有千里眼和顺风耳……
  后来,我们搬离了那个小村庄来到了城市里。读书的快乐一点点弱了下去,甚至,一本新书比不过一条新裙子,比不上一次K歌的快乐,我渐渐冷落了它,它也疏离了我。
  直到某一天,我开始从事一份文字工作,我的文字里流露出来的东西让朋友看了很惊讶,他们说:我的文是布衣文,很纯朴,也很动人。
  我仔细地打量那些变成铅字的文字,它们离我那样近又那么远。隐隐约约我想起了十几年前,小村子里的黄昏,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玩口袋,那个梳着马尾的女孩却安安静静地坐在窗边读《海的女儿》,读郑渊清童话,她从没想过有一天,她写的文字会变成书里的一部分,会被很多人读到。想到这些,我笑了,就这样与书重续前缘。
  那天,我去书店,一眼看到朴素封面的《散文》,淡青、绛紫、浅灰,暗暗的底子,朴实无华,翻看,目光与那些清淡的文字相遇,爱不释手。
  浮嚣的社会里,我终于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干净,简约,不用华服美饰来打扮自己;吃母亲做的咸菜、清粥,吃得津津有味;然后呢,捧一卷新书,坐于灯下,目光与那些触动人心灵的文字相遇,人就能渐渐沉静下来。书是一种境界,与世俗欲望皆无关系。
  兜兜转转,读书从童年的快乐到少年的上进又到青年的追名逐利,又到现在的感悟,就像画了一个圆。我又回到起点,读书又可以像小时候一样带给我那么多快乐了。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读到这段,不禁莞尔,这大概就是人生读书的几个阶段吧。不过,我更喜欢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腹有诗书,日子过得是不一样的味道。
  想来,母亲说的“书能给你想要的一切”,未尝没有道理。吃饱穿暖有书看,这便是读书人的一切,你说呢?
  
  编辑 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