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语——牡丹
2007-12-29雷丽颖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9期
中国的花种类繁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牡丹。
牡丹花开,国色天香,富丽雍容,这已经是世人的共识。于是就有人说,这只不过是富贵花罢了,如何能代表中国。只是说这话的人不知道,牡丹非但不娇贵,身世还与华夏文明的精神联系至深,真正是历经贫寒困苦,却依然带着荣艳绝世的气质。
牡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植物,它在故乡中国不但分布极广,且极抗严寒与干旱。在缺水少土的悬崖峭壁,在缺氧寒冷的藏地,在潮湿的四川盆地,在坚硬的黄土高原,到处都可见牡丹的影子。它的出身,可以说是相当寒微的。对牡丹比较实际且详尽的记载,见于《神农本草经》,这是中医药现存最古老的药学经典了。在这部著作里,牡丹的身份是“中品”药材。“主寒热,中风……”不但记载了它的药效,还留下了两个古老的别名:“鹿韭”、“鼠姑”。
牡丹的传说很多。《聊斋志异》里有《葛巾》一章,说的就是菏泽(即古曹州)葛巾紫,玉版白二品名种牡丹化身为美人,与书生常大用常大器兄弟结为夫妇的故事。
相比之下,另一个传说就比《聊斋志异》更深入人心了。那就是女皇武则天贬放牡丹至洛阳的故事。
这故事说,天授二年(691年)腊月初八日,武则天(此时还不是女皇)酒后游苑,写下一首诗挂于花苑之中,道是: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众花神见了这首诗,又知武太后有皇帝之威,都不敢有违旨意,果然就在第二天纷纷开出花来,只有牡丹仙子抗旨不屈,武则天遂大怒,将御苑牡丹先是放火焚烧,再贬出京城长安,外放洛阳。据说从此以后洛阳牡丹大盛,还应那一场火劫而生出了名品牡丹“洛阳红”,又称“焦骨牡丹”。
这首名为《腊日宣诏幸上苑》的诗倒是确实存在的,洛阳牡丹也的确是盛名远扬,但武则天却绝不会做出焚烧牡丹的事儿来。
《唐诗纪事》说,那天原本有大臣邀武则天游上苑,武则天便写下这首诗并暗中派人在上苑中布满花朵,使群臣都十分敬佩,武则天更借此为自己造势一把。但《纪事》也呼吁说,“此皆妖妄,不足信也”。甚至认为就连这首诗是不是真出自此间都不确定,硬是生生地打消了大家往怪力乱神八卦一把的兴头。
其实,武则天不但不会焚贬牡丹,恰恰相反,她还非常喜欢牡丹。唐时宰相舒元舆在他的《牡丹赋》序言中说武则天的家乡有品种特异的牡丹,连上苑都未曾拥有,武则天特地命人将这些异种牡丹移至长安,从而使牡丹盛行天下。
至于将牡丹贬放洛阳,那就更不可能了。武则天一生,居住洛阳的时间远远多于长安,后来她建立武周皇朝,更是将洛阳定为“神都”。牡丹迁往洛阳,只见其受宠,几曾是被贬呢?“自唐则天已后,洛阳牡丹始盛。”这才是历史的原貌。
喜欢种牡丹的人是数不胜数。有传说指夏王朝“帝相元年”就已经开始人工种植牡丹,但那毕竟是一个传说中的年代,更明确的年代应该是东晋吧,最佳证据莫过于顾恺之的传世名作《洛神赋图》,那幅画中分明有灿烂丰硕的牡丹,形态样貌与野生牡丹迥然不同,当是人工选育出的品种。
当然更广为公认的史料证据将牡丹的人工栽培史最迟也定格在了隋朝。据说当时“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西苑中牡丹盛开,令人神迷魂醉,于是它又有了一个皇帝的赐名:“隋花”。以国号为名,这大约是牡丹成为国花之始了吧。此后盛世唐朝牡丹花会,更是名花美人相映衬,美不胜收。
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牡丹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花卉。
牡丹的内容是数千年文明积淀而成的,它出于贫寒历经纷乱而不改雍容的气质,与它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国家太相似。“牡丹”两个字,对中国来说,包含的内容实在太丰富,它早已经成为中华文明一个意义深远的组成部分、一个文化符号了。
西风东渐,各种各样的“花语”甚多,但牡丹的花语,却不需要任何人定义。它在中国人的心中,毋庸置疑地代表着富贵、圆满、热烈的生命和浓烈的情感。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若论“国色天香”,舍牡丹其谁?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