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如取消作文
2007-12-29想想风窗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10期
这不是我不经大脑的激愤之言,而是条理清晰的论证结果。
今天拿到了期末考卷,我印象中自以为写得最好的一篇考场作文,却拿了一个比平常更低的低分。阅卷老师只看到了一个平淡的开头,看到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明朗确切的“首先,然后”的条目,就信手给了一个“此文尚通顺”之级别的分数。我并不真是个傻瓜,可每每一提笔我就把技巧忘了个一干二净,愈是拼命往模式化的路子靠,考试就愈是欺人太甚地刁难我。
我丝毫没有说阅卷老师不是的意思。换了是我,也只能在极短时间里扫一眼看看有没有华丽的辞藻罢了。可堆dbjHw3UYstO75tyn9JyH6Q==砌和花哨谁又不会呢?我记得很清楚,在初一、初二的时候,爸爸看了我的文章就批评说,全是堆砌起来的。当时口头上死不认账,心里却是服的,堆砌也确是初学者的通病。可是今天,高考告诉我们,你的文章要华丽,要有很多漂亮的词汇,这样才能让老师眼前一亮,疲倦一扫。
可问题就在于,作一篇像样的高分作文几乎还用不着初一、初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换句话说,考场作文就是毫无创造性可言的。记得以前某次考场作文得了低分,高三的前辈安慰我说,不要紧,到了高三都会模式化。不错!高三时会有品种齐全的模具,议论的,记叙的;寓情于景的,借古谈今的,再像背英语单词和文言实词那样背上几个多功能的典故和名句,考场上往模具里一填,哇,简直像日本人造小汽车一样精确无误一丝不苟,造出来全是一模一样的小汽车。
无怪曹雪芹先生鄙视科举考试,那原本是给文人士子最深刻的限制,于是乎他能以一己之力开创中国小说之巅峰,在几乎没有什么吸收和借鉴之下,《红楼梦》就是最了不起的创新。我们不要总是惋惜过去因为舒舍予和沈从文去世而使中国至今和诺贝尔文学奖无缘,也不要老是抱怨翻译问题,倘若中国人一个个都只会写高考满分作文,莫说什么诺贝尔文学奖,鲁迅先生都早已气得跳出来挥笔大骂了。
高考作文存有何益?这样的考试制度,莫非能起到选拔的作用?如果设立高考作文的目的只是要求高中毕业生在文字表达上无障碍,只是力求中国人在写出的交给上司的报告中语句通顺的话,那么,大可不必再继续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才华了,我想现在的教学满足这个要求绰绰有余。如此作文,岂不如削足适履一般愚蠢。为何在全世界都力图冲破成规的时候,国人偏偏要拼命把自己往模子里按?
我确实愤慨,但仍充满希望地渴求变化。诚然,对于将在明年迎来高考的我是不可能感受改良了,我也确实有我的阶级软弱性。
我确实愤慨,但我只能妥协!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