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之语——梅花

2007-12-29雷丽颖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10期

  中国是很多现代花卉的故乡,许多原产自中国的花木如杜鹃、蔷薇等,如今已经遍植世界每个角落。唯有一种花,不但国外引种极少,而且也是唯有中国人才懂得欣赏它的姿态之美、仰慕它的花之精神。那就是梅花。
  梅花分为花梅和果梅两种,在中国的历史非常久远,几乎可以说是与这个国度的历史相伴相生的。
  早在夏商周时代,中国就开始栽种梅花了,那时的人们固然欣赏梅花的美丽,但更多的是实际应用,因此以果梅居多。《尚书·说命》记载,殷高宗武丁请傅说辅佐自己,对他说:“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那时候还没有醋,梅的果实梅子,在当时的食物调味中就起到醋的作用,而“作和羹”,是必须用咸盐酸梅来调味的。这足以证明当时梅花梅子已经深入到生活的细节中,并且成为常识了。此后的考古发掘也进一步证明了文字的记载:安阳殷墟出土的一只铜鼎里装满了梅核,距今已3000余年,而新郑裴李岗也出土了梅核,那更是公元前5400年、夏王朝的时代。
  周代的梅花不但在文字中出现的频率更高,它的美丽也更加鲜活。如《诗经·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说的是,仲春以后,梅子黄熟,树上的果实被纷纷摘拾而去,诗中的少女以梅子陆续成熟为喻,提醒自己的男友快来迎娶。热烈而美丽的情怀,与葱郁丰美的景象相映,动人心弦。
  自秦汉以后,梅花在世人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更大,栽种范围也更为广泛。中国最著名的庭苑之一上林苑,在秦朝时已经是皇家苑囿,汉武帝即位时大规模扩建,成为方圆三百余里的大型皇家园林,苑里满是灵兽珍禽奇花异卉。《西京杂记》就此事有一项记载便说:“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这些都充分说明早在秦汉之时,国人对梅树不但早已种植,而且还选育出了各式品种。梅花已经是帝王与百姓都喜爱的了。
  既然梅花梅实已经如此深入人心,当然也就有了留下更多典故的空间。
  所有的典故里,最著名的一个莫过于“望梅止渴”。说的就是魏武帝曹操在一次行军途中缺水,遂向士卒假称前方有大梅林,正是梅子成熟之时足以解渴,使得士卒重振精神直抵水源地。
  “望梅止渴”望的是梅子,而关于梅花的著名典故则莫过于“梅花妆”。此典说的是南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冬天在含章殿檐下午睡,有梅花飘落在她的额头,五瓣分明倍添娇娆,宫娥都纷纷仿效。从此以后,“梅花妆”饰面成为由宫廷到民间千年不衰的时尚妆容,频频出现在吟咏闺阁风情的诗词歌赋之中,成为一道娇美的风景。
  在传说中,武则天时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因犯过受黜刑,爱美的婉儿也设法使刺青变成刺朱梅花图案。此后,梅花的香艳典故里又添了唐玄宗的宠妃江彩苹,她性喜梅花,玄宗甚至以“梅妃”戏为其号。
  梅花的典故一直不断,吟咏梅花的诗篇也不绝于耳,孤山赏梅也成为文人名士的风尚。但隋唐是牡丹最盛之时,梅花并未能独占风流。这情形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宋人爱梅成性,梅花在宋代开始深入人心,梅花精神也在这个时代浓墨重彩地焕发,奠定了如今中国人心目中的梅花。吟咏梅花的诗词由单纯的赞其色香仪态而进一步深入到梅花傲雪独放的精神,以此引喻不畏生命严寒的伟大人格力量。南宋人宋伯仁著有上下两卷《梅花喜神谱》,这套画谱共一百幅,每幅均配有五言诗一首,涵盖了梅花由初蕾而逐渐开放直到花谢结实的全过程,细致入微而栩栩如生,为历代画者所重。
  宋人挚爱梅花并咏其精神风骨,绝不是源于一二典故逸事,而是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那个王朝富庶文明,却时时处于异族铁蹄的威胁中,北宋之灭、“靖康之耻”更是惨烈无伦。而梅花,正以其铁骨铮铮的高尚节操、傲雪凌霜的浩然正气,成为高士英豪在艰险苦困中始终坚忍不屈的喻志之花。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梅岭绝食以求殉国;明末史可法遗言“死葬梅花岭”,百姓为之种梅万株;再往后上将张自忠归葬重庆,雨台山为之更名“梅花山”……这都是人与梅花精神一致的体现。
  梅花至今国外引种者很少。如此好花与花中精神,非中国之地不能出,非中国之人不能赏,外国月亮再圆,也照不出中国梅花的疏影暗香。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