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看我逍遥游

2007-12-29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10期

  庄子,先秦诸子百家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道家学派的主要创立者,他继承发扬了老子的学说,后世将老子与他共称为“老庄”,地位很高。
  不过这些虚名庄子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因为他的一生都力主“清静无为”,蔑视鬼神权威,更不以富贵荣华为念。
  庄子约生活于公元前369—前286年,战国时蒙地人。庄周祖籍本是楚国王族,但他的长辈为躲避国中权力之争,迫不得已移居到此。虽然出生时已经由贵族子弟成为异国庶民,但庄周的骨子里仍然渗透着骄傲与勘透世情的冷清。这种天生的脾性觉悟,对于领会老子学说的精要,是很关键的一个因素。
  庄周是愤世嫉俗的,更是向往精神逍遥无羁的,他会穿着补丁衣烂草鞋去见魏王。但另一方面,他的个性鲜明,爱恨强烈,对世间万物充满悲悯之情。这一切,组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庄周成年后家世没落,生活贫困,曾经做过漆园小吏。但他才华出众,言谈过人,文辞更是瑰丽,一生著书十余万言,更异于寻常的,是他用寓言的形式阐述自己深刻的哲学思想,达到深入浅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了解庄子意境的过程,就是进入一个由寓言连接起的世界。
  历史上曾有很多人,自称淡泊名利,实际却是以此沽名钓誉。但庄周则不然。
  楚威王听说庄周的贤名,派使者带着大量金钱前去迎他,请他到楚国为相。庄周却笑着对使者说:“老兄你见过祭祀时用的牛吗?当它披着文绣被送入太庙时,的确令人不敢昂视,可是那头牛却自知将被宰杀,此时就是想当一头小猪也不可得了。老兄还是回去吧。”而在《庄子》中,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同样也是楚王派大夫前往聘请庄周为相。大夫找到庄周时,他正在濮水之滨垂钓,听说楚王的美意之后,他连头也不回地回答:“我听说楚国有一头神龟,已经死了两千年了,楚王将它的龟壳骨骸以丝巾包裹,供在庙堂之上。你们倒说说看,这神龟是宁愿死了留下骨头让人贵重礼敬,还是宁愿活着拖了尾巴在烂泥里呢?”大夫回答:“那当然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爬。”庄周笑道:“大夫请回吧,我也宁愿在泥里。”
  庄周有个好友,名叫惠施,惠施与庄周之间有一段流传千古的对话,记载在《庄子·秋水》篇里。据说两人在壕梁之上共行,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施反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周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就是这位惠施,后来在梁国做了宰相,庄周前去看望,结果有人向惠施进谗言说:“庄子是想来抢走你的相位的。”惠施果然害怕至极,派人在国中搜查了三天三夜,想阻止庄周。庄周便去见他,说:“南方有凤鸟,从南海飞向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路上有只猫头鹰正在吃一只腐鼠,见凤鸟从头顶飞过,连忙护住腐鼠向凤鸟出声恐吓,就如同现在你是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
  庄子最著名的寓言莫过于“庄周梦蝶”,说是庄周白昼入梦,梦中见大蝶翩跹,醒来后浑不知是自己梦中见蝶,还是蝶在梦中见了庄周。
  这个故事其实涵盖了庄周的主张。他倡导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对生死持通达态度,更主张顺应自然、万事万物对于宇宙天地来说都是平等的。
  庄子临终时,弟子悲叹不能为他多准备些陪葬之物,庄子笑道:“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宝,万物皆是陪葬。葬具已经丰富得无以复加了。”弟子又说薄葬会被禽兽啄食,庄子仍然微笑:“浅葬外露被乌鸦老鹰吃掉,和深葬被蝼蚁老鼠吃掉有什么区别?你非要夺乌鸦老鹰的口粮,也未免太偏心蝼蚁老鼠了。”
  诸子百家的时代,是华夏文明炫目灿烂的一章,各种各样的思想争相闪耀。我们总是说“仁义道德”,其实,“仁义”说的是儒家,“道德”则是道家。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但如果少了庄子和他那些生动的寓言,道家的文化就会无趣很多。
  老庄之道,在后世中国人的生活里,影响是巨大的。它率性天然,浑然无物,竭尽全力保护生命本身的自由与愉悦,世人在它的引导下,得以从现实的严苛中寻觅忘我无畏的快乐。
  也许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庄子,会让人觉得有些晦涩难懂。
  那么,让我们从深受庄子影响的历史人物身上感受庄子的巨大影响吧。这样的人物随便都能找出一大把来。
  我们都仰望李白苏轼陶渊明且行且歌的文采风流,殊不知在他们都以庄周为自己人生的参照。魏晋时有“竹林七贤”,也都深受庄周影响。阮籍嵇康自不必说,刘伶“死便埋我”的形迹,又何尝不是庄周逢丧鼓盆而歌的余韵?庄子逍遥的身影实在是影响了国人几千年呢。
  庄子,既有伟大的哲学思想,又有悲悯的情怀,实在是中国圣贤先哲中最独特的一人。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