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哲学家黑格尔

2007-12-29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8期

  很多哲学大师的哲学体系都试图囊括人类生活的领域,他们都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而能够到“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境界的,黑格尔是最典型的代表。
  哲学家属于那种“不出门即知天下事”的人,因为时代和世界变化的逻辑已预先被他们捕捉到,或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得到呈现,黑格尔是迄今为止把这种逻辑铁环打造成最精致的体系链条的人。他的思考涉及精神、历史、哲学、美学、自然、政治、法律、道德等,一环扣着一环,其思考之深邃,涉及领域之广,体系之严密,至今仍让人惊叹不已。
  尽管黑格尔因其思想之高深、表达之晦涩看起来是如此不可接近,但他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了这个世界的深处,弥漫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存在即合理”(事实上这是一个翻译和理解的错误,准确的说法应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是他的一句“名言”。而我们动不动就说的“辩证地看问题”,更是来自于他手中玩得已出神入化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
  黑格尔的命运相当有戏剧性。在世时,他的名气如日中天,任何人对他的攻击都如同蚍蜉撼树;死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却迅速地成为很多人攻击的对象,似乎他的体系严密、高深莫测的哲学不过是一堆垃圾。很多人也借攻击他而迅速出名。但是,随着时间继续推移,他“巨人”的形象又开始慢慢恢复,尽管不需要再“仰视”,却无法超越——无论是反对他还是支持他,都需要先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理解,因为他已不再是他,而是成为支配现代人的思想的一个符号。
  这样一位思想巨擘,一位无可争议的哲学大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1770年8月27日,黑格尔出生于当时德国斯图加特市一位税务书记官的家庭。这个家庭弥漫着典型的德国人的严谨气氛。德国人的守秩序和纪律是世界出了名的,以致呆板得像机器人。黑格尔的性格和思想在这一点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理性”可谓是理解德国人的“关键词”,而黑格尔的“理性”似乎推进到了不考虑感情的地步。除了青年时期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有过短暂的“激情”外,他的一生思想和行动都被“理性”所淹没。1806年,他中学时的老朋友荷尔德林(德国著名诗人)得了精神病,先住在一所疯人院里,后由一对外国夫妇照料着。在这期间,黑格尔一次也没有去探望他。因为在这位主张“理性”至上的哲学家看来,一个人如果丧失了理性,与死亡并没有区别。
  1785年,黑格尔进入了斯图加特市文科中学。从他在中学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位未来的大哲学家产生的最初迹象。黑格尔读书很多,而且他把零用钱都用来买了书。在他看来,读书并不是一种负担,反而是一种最大的乐趣。他还经常到图书馆里去看书。他看的大多都是严肃的书,有的甚至是艰涩的理论书籍。天才,从一开始就产生于勤奋和乐趣的结合之中。
  中学读书时,他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那就是把读过的东西都详细地摘录在一张张活页上,然后按照各种学科的项目加以分类。每一类都严格地按照字母秩序排列。所有摘录都放在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不论需用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找到手。这些文件夹像影子一样伴随了他一辈子。他的严密的哲学体系、环环相扣的论证,以及各思考领域在体系秩序内的位置安排,似乎都得自于他在中学阶段习惯的“灵感”。
  “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起飞”。这是黑格尔的一句名言。这只“猫头鹰”即是哲学,这句话意味着哲学作为一只“猫头鹰”,只有在最深邃的思考达成后才能够在人类智慧的最高殿堂展翅飞翔。因此,哲学家注定得耐住寂寞。而黑格尔耐的不仅是寂寞,还有枯燥无味。也不能说他对外界的事情无动于衷,只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时代、历史和生活都纳入了他反思的范畴。他的一位学生曾对这样一位产生“头脑风暴”的人印象深刻:“他的面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我永远难忘的。整个脸庞苍白而憔悴……一点也看不出摧枯拉朽的激情,却反映出一个日夜沉默劳动的思维的全部过去;怀疑的苦楚、汹涌思潮的激荡,似乎并没有破坏这四十年的思考、探求和发现;只因不断地渴望把有幸发现的真理的幼芽培育得更丰富、更深刻、更精确、更不可抗拒,他的额头、脸颊和嘴角才布满了皱纹。”
  这不是黑格尔思想的形象,但无疑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大师的形象。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