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院校“热招”的冷思考

2007-12-29

人民音乐 2007年3期

  自从1998年高校开始增加招生数量以来,音乐院校的招生可谓热火朝天。从满足社会需求、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出发,这种“热招”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招生数量的盲目扩大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并使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体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浮出水面。
  
  一、高等音乐教育的困境及其诱因
  
  (一) 困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迎来了一场几千年来未有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在这种转型的带动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音乐教育逐步从精英化的教育定位转向为大众化的教育定位。这种转向促使高等音乐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让我们陷入一定的困境之中。
  1. 音乐院校跟风扩张,生源潮涌却素质难保
  几年来,音乐院校在高等教育转向过程中,不断跟风扩张的速度与规模相当惊人。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当前全国各类高校中开设的音乐学院(系)已经超过700所,与原先全国的九所专门音乐学院及约五十个各级师范大学(院)的音乐系比起来,猛增了十多倍。可以说音乐专业设置已不再是音乐专门院校一统天下的“专利”。当然,综合性高校为了做大做强,纷纷成立各类音乐学院,其目的无可厚非,但是音乐院校跟风扩张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源质量无法完全保证。为满足高校跟风扩张后的招生需求而降低招生标准或变相降低考试应有难度众人皆知,这已经是我们无法避及的困境。
  2. 管理、师资、教材滞后,音乐教育质量降低
  众所周知,管理、师资、教材建设是保证高等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从目前三者之间所呈现的割裂状态来看,根本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链条机制,它们的相对滞后已经使音乐院校在高等教育转向过程中陷入了另一困境。
  管理上的新瓶装旧酒,更多则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仅注重量的扩张而忽略了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师资上蜻蜓点水式教学使教师忙于招架,疲于应付。师资不足是目前许多匆忙上马的音乐院校所面临的难题。教材缺乏、教材水平高低不一,已经对教学质量带来不良影响。
  
  (二) 诱因
  1. 体制落后
  第一、 高等音乐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同步。主要表现在音乐院校专业设置结构同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配套。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20世纪90年代以前传统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专才的精英教育模式包括音乐院校的专业设置结构、课程设置结构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大多仍遵循着旧有的框架和思路,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从而导致了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传统的高等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如不根据当代社会需求进行同步改革,“热招”高潮的背后是就业低谷,大学毕业即等于失业的状况将为时不远。
  第二、“宽进宽出”与教育产出规格不适应。“宽进宽出”制度带来了教育质量的低规格化。音乐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需要音乐专业学生在具备一定天赋的前提下,接受科学的、严格的学习与考核,因此对音乐专业学生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而现行的“宽进宽出”制度下,高等音乐教育的选拔和淘汰过程基本是在入学前完成的,只要能迈入高校的门槛,几乎就意味着学生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受过高等音乐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没有对毕业生进行严格把关的情况下单方面地把入学门槛降低,结果必然是毕业生质量出现一个整体性的下滑。
  第三、创新意识与办学特色的缺失。一方面,高等音乐院校培养的人才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科研水平方面相对落后。这种落后同我国音乐院校传统的精英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以及培养手段有关,这里也涉及到一个专业音乐教育体制上的问题,而这种体制从根本上的转变是必须要以“热招”所产生的良性的竞争环境为运作平台的。另一方面,音乐院校大多不够重视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提高教育质量简单理解为聘请名师、增加硬件投入、上热门专业等。应该看到,这种现状是大众化教育途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只能在市场竞争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2. 市场盲目追捧、曲线上学巧走捷径
  音乐院校招考出现的火爆现象,其中有市场的因素在起作用。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近年来对明星大腕的炒作所形成的名人和经济效应,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市场造“星”的成功典范,牵引众多考生问鼎梦想之门。在这种心理驱动下的追捧,我们无法就此评判错与对,但的确有浮躁心态下急功近利思想驱使之嫌。这为高等音乐教育必须走出困境敲响了警钟。
  同样,音乐院校招考出现的火爆现象,这其中也有“规避高考,曲线上学”的因素在起作用。目前,社会对文凭的高度认知,让学生们获取“一纸空文”的心情非常急迫。按照现行高考政策,音乐专业对学生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要低很多,一些文化课不是太好的学生就把考音乐专业作为了一条高考的捷径,许多从未受过音乐训练的学生加入了报考音乐院校的行列。正是这一高考文化录取分数线的落差,吸引了不少考生和家长不顾考生本人是否具有学习音乐的天赋和潜质,抱着“临阵磨枪”的心态,在高考考前学习班上学些简单技能和应试技巧就敢应试。
  
  二、高等音乐教育走出困境的思考
  
  1. 强化教学质量,明确市场导向
  第一、加强教育质量监管,培养合格毕业生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加大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推向宽进,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音乐院校也不例外。当扩招成为必然,导致招生质量和要求下降成为既有结果时,我们应该从教育质量入手,通过“学分制”加强对学生最后培养质量的监管。从国外高等教育强国的经验来看,宽进严出是他们提升国民教育程度却又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监管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困境的主要途径。
  第二、明确市场为导向,建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
  在扩招之前,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所以精英教育、培养高层次研究性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导向。其资源配置、教学安排、专业划分均以此为中心。高等教育的扩大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面临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明确市场导向,导致教育目的和方法与市场要求脱节所致。因此,明确市场导向,建构完整高等教育培养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高等音乐教育而言,这一体系不仅包括传统的专业音乐院校,而且还包括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专业音乐教育。要求各学校分工明确且各具特色,这样,既能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同时对高等音乐教育质量整体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这个体系可分三个层次:一是以培养音乐表演(演奏、演唱)和音乐创作(作曲与音乐制作)人才为主的专业音乐学院,课程设置应以研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技艺为主,并开设与其相关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师配备上应以具有相当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技巧的深入和专业分工是这类教育的特点。二是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音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应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在学生掌握一定音乐表演(演奏、演唱)技能的基础上,以尝试各类教学法的实际效应、参与各类实践性课程(如合唱、铜管乐、管弦乐排练等)为主,使学生能够独立承担校园(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社区、企业的普及性音乐教学实际工作。三是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型人才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应面向音乐学理论研究,在教师配备上也应以研究能力突出的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优势,扬长避短,以培养学者型人才为目标。
  
  3. 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
  第一、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高等音乐院校以几何级的方式增长,有很多是重复建设。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资源重复配置的同时,也有许多方面是互补的。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我们与其讨论音乐院校是否太多,不如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最大程度上利用所有资源,形成良好的音乐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稳定高等音乐教育的规模与质量。如实现高校内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共享以及各专业音乐院校之间、音乐专业院校与其它高校之间音乐及相关课程互选、互认学分等。这种学科之间的互为开放、相互整合,不但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和音乐文化的普及,对提高音乐教育培养质量也有重大意义。
  第二、密切联系市场,拓展办学空间
  市场经济条件下,检验高等教育成果的最终标准是被教育者是否满足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我们在意识层面应该明确高等教育的市场导向,另一方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密切联系市场。首先要积极探索多种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模式,拓展办学空间。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多是灌输式的,并且技术教育占了很大比重,并没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也是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实现高等音乐教育与社会用人单位的相互开放,可以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自己的不足。学校也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专门化训练,使他们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尽快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第三、加强国际意识,扩大办学视界
  从上海国立音专算起,我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建立还不到100年,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走过不少弯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国际竞争日益强烈的情况下,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不单要重视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样还要加强国际意识,扩大办学视界。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吸取国外同类教育的有益经验,毕竟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皆来自西方;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之为标准,检验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水准,明确我们的差距与优势,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参与国际竞争作好准备。我们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加强与国外的交流,比如探索和扩展与国外有实力的教学机构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及发展空间,并采取多种渠道以多种方式进行国际交流,包括留学进修、参观考察、访问演出、学术研讨等等。这是中国高等音乐教育走出困境所必须要做的事情。
  4. 充分利用经济杠杠,实现办学模式多元拓展
  经济制衡教育发展,经济决定教育发展。我国现在尚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作为投资要求较高的音乐高等教育,音乐多依靠政府固定拨款,其他办学经费来源或财团资助非常有限。于是一些新兴的音乐院校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只好靠银行贷款来兴建教学设施和校园,用“热招”增加的收入偿还借贷,以教养教。这固然是一个自力更生的办法,但不顾办学质量而盲目“热招”却非明智之举。这是我们开展音乐教育的一大障碍,因为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从一些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经济这个杠杆来支配音乐院校去完成和实现自己的使命。不少欧美国家都成立了音乐教育资助机构,或有大财团支持。这不失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的借鉴。因此积极合理地运用经济杠杆,实现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办学模式的多元拓展,是我国音乐高等教育走出困境的有益帮助。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走入困境,一方面是由于扩招而造成的,而其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何正视现有情况,制定有效策略,从各个层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走出困境和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杨晓 星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科研处处长
  (责任编辑 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