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的姊妹篇
2007-12-29傅庚辰
人民音乐 2007年3期
在日寇铁蹄已踏破祖国河山的1935年,聂耳写下了《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烽火遍地燃烧、全面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孙慎写出了《救亡进行曲》。这两首伟大的抗日战歌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生死关头高举战旗动员群众、鼓舞人民、同仇敌忾的英勇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1948年3月,东北音乐工作团成立,团长吕骥,副团长瞿维,以及和他们一道从延安鲁艺或其它战场调到东北来的关立人、寄明、刘炽、王卓、晓星、蒋玉衡等一批“三八式”或者更早参加革命的老同志,都是我们走上音乐道路的启蒙老师。在他们给我们上音乐课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教唱抗日救亡歌曲,讲述革命音乐传统。其中,《救亡进行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当中,在众多的抗日救亡歌曲当中,在流传广泛、影响巨大的抗日歌曲当中,孙慎同志作曲、周钢鸣作词的《救亡进行曲》名列前茅、脍炙人口,几乎成了抗日救亡的代名词。在影片《青春之歌》当中,有一个场面:林道静、江华等主人公和北大、清华等许多北平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抗议政府不抵抗政策,这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生动写照。当林道静在电车上高呼口号并撒发传单,当江华、林道静等青年学生“脚步合着脚步,臂膀扣着臂膀”迎着荷枪实弹的反动军警、迎着高压水流的攻击英勇前进的时候,画面中所有的动作和口型全是无声的,只有激昂的《救亡进行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和音乐代表着人民的怒吼和时代的呼声:“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起来,起来,起来!”“我们要建设大众的国防,大家起来武装,打倒汉奸走狗,枪口朝外向”;“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救亡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此起彼伏交相呼应高潮迭起,加上乐队的有力烘托,一切都在歌声中、一切都在音乐中、一切都在抗日救亡的激情中。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再现了抗日烽火年代群众斗争的生活。《青春之歌》的导演崔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称赞这段音乐对《救亡进行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的处理是真实、生动、成功地再现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情景。我认为瞿希贤在影片《青春之歌》中的这段精彩音乐创作,恰恰说明了《救亡进行曲》在抗日救亡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说《救亡进行曲》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姊妹篇是当之无愧的。
《救亡进行曲》之所以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归功于它在作品的主题思想上选择了抗日救亡这样一个时代主题、反映了大众的呼声之外,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它具有鲜明、生动、群众性、流畅上口,并与歌词的语调紧密结合的音乐语言:
“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主题鲜明、生动有力,如战鼓频催般的附点节奏贯穿全曲。
为歌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催动着音乐一泻千里般地向前发展。这铿锵的节奏,反映了人们内心的呼唤:“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歌曲结构严谨,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段落,前奏的9小节有如小军鼓的敲击。从歌词开始1—18小节为第一段,19—44小节为第二段,45—62小节为第三段,层层推进,一段一个台阶,一浪高过一浪,有如抗日救亡的洪流,汇合成浩瀚的海洋,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团结成宏大的队伍而势不可挡!
唱到62小节,再反复至开始处,有如回旋曲式,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力量。
《救亡进行曲》问世后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唱遍各个抗日战场,给抗日军民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今天,每当我们唱起或听到这首著名的《救亡进行曲》时,仍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傅庚辰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责任编辑 于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