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永刚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巧

2007-12-29

中华儿女 2007年5期

  胡锦涛同志发出向方永刚学习的号召,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这不仅是对方永刚一个在党的思想理论战线上作出重大贡献的理论工作者的关心,而且表达了党中央对党的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建设一支宏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殷切期望。我与方永刚早就相识,并与他几度合作,对胡锦涛同志的号召更倍感亲切。
  
  与方永刚合作,我感受到他做人的高尚
  
  2001年,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筹划编写一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丛书》,十本中有一本是从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史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我作为这套丛书的常务副总编,从确定作者,拟定提纲,到一次次修改,与这本书三个作者之一的方永刚有很多次的交往;去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人民出版社委托我主编《亲历长征》一书,考虑到方永刚是从复旦历史系毕业的博士,我请他担任这本80万字著作的副主编;其后,又与他合作撰写了《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这篇文章入选全军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研讨会,并以中心名义,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受到中宣部的好评。
  
  去年年底,我还请他参加了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郑科扬同志主持的《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设》这个社科基金的重大委托课题,并参与撰写了分课题《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理论的发展进程和基本观点》。我特别要提到的是后面这几项任务是在他已患癌症的情况下完成的。他在大连和北京301医院的病床上,与我通电话的时候,都为未能把党内民主这个课题参加到底而遗憾。
  向方永刚学习,发扬方永刚的精神,主要应该学习什么呢?作为一个党的理论工作者,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像他那样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为弘扬党的创新理论作贡献。而从我与他的交往中,我个人感到他的事迹能在全社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并不是偶然的。作为一个年轻的理论工作者,他有几点像金子一样闪亮的潜质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有的同志开玩笑,说我提携过方永刚,我说不对,是他教育和升华了我,净化了我。4月25日,我与刚刚作了化疗的方永刚和大连舰院的徐明善教授通了电话,向他们表示问候。
  
  方永刚精神代表了新的时代内涵
  
  多次与方永刚共事,在他身上我感受到方永刚精神代表了新的时代内涵,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有这样几点:
  他有火一样的激情。与方永刚交往,我发现他对党的理论事业、对三尺讲坛,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热爱党的理论事业,不是作为一种任务,而是内化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充分享受着理论宣传的兴趣和乐趣,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工作。过去中心交给他任务,他从未拒绝过,而且主动打电话要任务、抢任务。在他身上,我强烈感受到似乎蕴蓄着一种使不完的力量,一种青春的力量,要进发出来。这几年间,他作了1000多场报告,这是何等的青春。所以,我有时想,都讲文艺的感染力,其实理论不仅有说服力,也有感染力。谁说理论是灰色的,只要把理论之树扎到生活中去,理论也可以是绿色的。方永刚有很强的理论兴趣,不要小看了兴趣,兴趣是由信仰而来,兴趣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世界观,理论工作者没有理论兴趣,那就太痛苦了,反过来,那就能充分享受理论带来的快乐。谁说理论工作是枯燥的,从方永刚身上就能看到理论的抒情和浪漫。方永刚就像一首流行歌曲唱的,“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燃烧了我”。我们的理论工作者都应该有方永刚那样一种火一样的激情,去拥抱生活,驱散人们心中的迷雾,给社会带来温暖和光明。
  他有山一样的责任。我们生活在一个对理论工作者特别垂青的大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使步入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党的理论创新的步伐大大加快了,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责任,也是理论工作者的幸运。从中央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到这次对方永刚事迹的宣传,中央对理论创新的重视都是空前的。方永刚是一个基层的理论工作者,但我真正感到正像一句文艺界的老话所讲的,“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方永刚在我们党的理论舞台上扮演了一个大角色。“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理论工作者不要自暴自弃,说什么“人微言轻”,方永刚就担起了山一样的责任。我与他接触,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强烈的责任感、自豪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他对社会上某些人存在的道德沦丧、价值失衡非常痛心,对党内存在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我们编《亲历长征》,写《论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就是希望彰显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使长征精神成为永恒,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方永刚在文章中写下这样一段话:“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注重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对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方永刚就是这一段话的身体力行者。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感在他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就是这种对时代赋予的使命意识,使他进入到一种很高的思想境界。
  他有水一样的执著。水看起来是最软弱、最没有力量的,都讲柔情似水,然而恰恰水又是最坚强的,滴水能够穿石,因为水有韧劲。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需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要有“咬住青山不放松”,矢志不移的信念。他在参与撰写《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奋斗与结论》这本书的时候,中间碰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负责审查这本书稿的机关的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的历史经验是不是有必然的历史联系有些不同的看法,对战争年代也“代表先进生产力”有所保留,至使这本书最初未能通过。由于这个意见不是个别提法的问题,我们曾经考虑为不影响全套丛书的出版,是否把这一本先撤下来。方永刚则表示,可以把这本书修改好。他体味提意见的同志是为了防止穿鞋戴帽,把党的历史经验简单化,硬往“三个代表”上套。只要我们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书是可以改好的。后来的修改方案果然为审查机关所认可,经过三次大的修改,审查机关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撤回了原来的审查意见,这是没有先例的,保证了“丛书”的顺利出版。这套丛书后来获得了全国图书奖和全军首届政治理论成果评选一等奖。献身党的理论事业就要把它作为一种终身的追求,不要怕挫折,不要怕困难,要有百折不回、敢于攻关的韧劲。他有一句名言“一生只爱一个。”这个“一个”,就是党的理论事业。他献上了水一样的执著,不仅做学问,要水滴石穿,一点一滴积累,而且要为党的理论事业献身,似大江东去,永不回头。这就是理论的魅力。
  他有土一样的朴素。方永刚是农家子弟出身,他把他的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懂民情、知民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正是他讲授的课,受到群众欢迎的根本原因。社会科学有很强的党性原则,在实际生活中,有两种理论倾向,一种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站在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的立场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那自然是党的创新理论的自觉宣传者、传播者、实践者;也有一些同志在社会多元化的情况下,自觉不自觉地维护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尽管他们的“理论”也可能有许多深奥高深的概念,自称是什么体系和学派,但一旦脱离了中国的国情,那必然与党的创新理论格格不入。方永刚现象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党的理论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真理是朴素的,方永刚这个人一接触,你就会被他的朴素、真诚、坦率所感染、所打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像方永刚那样,永远保持理论工作者的朴素,因为真理本来就是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