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以信息化提升区域课题管理实效

2007-12-29尤维萍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5期

  “十五”期间,我们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教科研工作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教科研课题过程管理仍有薄弱之处。主要表现为:
  1.课题档案价值不大。课题档案原本应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必然成果,是一种规范操作下的自然积累,但由于原有管理模式中,过程性管理难以落实,甚至个别课题出现在中期评估和结题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财物补材料,一旦结题,材料便束之高阁的浪费现象。
  2.研究过程管理空虚。教科研部门对课题开展过程情况的检索、交流很不便利,出现“两头热”、“形式主义”的倾向。
  3.互动沟通渠道不畅。不能满足课题组成员同时共享课题信息资源的需求。
  4.课题活动效应滞后。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很难得到论证、推广,不同课题组之间缺少借鉴。
  5.成果展示时空受限。课题鉴定组成员在结题之前很难对课题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不利于开发和推广优秀课题成果。
  以上问题尽管是少数现象,但我们认真对待,已经作了有益的尝试。
  
  构建平台
  
  区域课题信息化管理的平台是根据课题研究、管理、应用而建设的网站。具体操作就是在现有天宁(区域性)教师博客站点上开设课题博客,一个课题一个博客,享用一定的网络空间,实现每个课题组成员的自主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而课题的核心成员全部由教研室主任、信息中心主任和各科教研员组成。他们都分别承担过市、省级课题的研究,并有自己的实验基地;都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系统思考能力;都能承担起相应学科教学和相应研究领域的专家指导工作,给各课题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解决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其研究深入,使研究工作得以不断完善。
  要说明的是,教师博客与学校网页相比,有着四大优势:操作便捷;富于变化;容易体现个性;管理者的权限在课题组成员的手中,便于展开互动。而学校网页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资料的发布和交流只能通过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恰似一个交流“瓶颈”。教师博客还可以对单个文件进行加密,这是一般网页难以实现的(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公开,仅对个别机密文件加密)。结题时对博客打包,便可产生一个完整的纯课题研究资料的文件夹。当然,学校网页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可供链接的门户。若两者结合,则相得益彰。
  
  实践研究
  
  1.基础档案管理。
  (1)资料发布、归档:提供课题资料、课题相关资源的构建、导入、管理与归档等功能。
  各课题建好网页后,里面积累哪些资料?根据教育科研资料的归档要求可以分这样五类。
  计划性材料:如课题申报书、研究方案、年度计划等。
  基础性材料:如文献综述、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访谈提纲及记录、实验前期测量数据等。
  过程性材料:如课题组理论学习的论文(专著)目录及内容、各成员学习心得,体现研究进展状况的各种活动的文字音像资料等。
  专题性材料:体现本课题研究特色的材料。
  绩效性材料:课题组撰写的论文论著、中期和结题研究报告等。
  各课题可以根据课题的特点和研究的需要,设计具有特色的栏目名称。
  (2)成果展示、推广:提供一个基于Web的成果评估工具,方便课题鉴定组专家对课题成果的鉴定,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开发和推广优秀课题成果。
  2.动态互动管理。动态互动管理主要是为本区各课题组成员提供研究上的便利的,通过信息化平台,研究过程的动态呈现、研究工作的互动交流、研究人员的培训学习都将跨越时空界限,获得“手牵手”、“面对面”、“心连心”的零距离合作的贴心感受。同时,它也将方便教科研部门对课题开展情况的检索、交流和指导。
  提供了一个基于Web的课题学习交流社区,同课题组或不同课题组成员都可以发布言论、评议,为课题学校间、小组间的学习交流提供“手牵手”的机会。
  设置了课题研究留言区,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界面,让专家、管理者与课题组“面对面”,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题研究进行引领和调控、答疑,成为课题组成员以及不同课题组成员随时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有力补充。
  开设定期的课题研究培训,使得区域内的各课题组成员“心连心”,获得给养,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