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贴近生活的例子着手解决技术与应用的矛盾

2007-12-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6期

  引题
  上一期我们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方法等角度去观察技术与素养的一些辩证关系,有的读者居然从中读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哲学意义,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动。本期我们再从操作技术与实践应用的关系,讨论如何增强综合实践的有效性。
  
  如果从内容上划分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话,其中就有一类是应用观,即基于综合实践的一种内容的安排与实施,多见于地区条件较好、学生基本功扎实、学习环境良好的条件下;还有一类是技术观,即基于分类操作或简要任务式的内容取舍与实施,多见于地区条件相对落后、学生基本操作尚有问题、学习环境相对不好的条件下。但是,不管教学环境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方向的把握上,必当把握好技术与应用这两者的结合点。
  
  非技术无以致应用
  
  我所教的学生,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里的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操作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有学生甚至不知道怎么开机;有学生对键盘鼠标的使用不熟练;甚至在高二一个班里,有不少学生在正确输入网址后,不知道按“回车”键或者单击“转到”按钮才能打开网页。难道以前教师没有教过学生吗?非也,因为当这些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提醒之后会说“哦,我忘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基本操作都没掌握的问题存在呢?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其次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问题,遇到问题没有及时请教;另外一个原因是,学生平时应用少,致使对于操作技术学后就忘。可见,如果不反复强调技术的熟练掌握,甚至是反复训练,那么,学生连某种技术的特点、效果都想不到,也不去想,怎么会去讲究实践应用呢?
  
  唯技术更难以落实
  
  单纯围绕操作技术来教学,问题会更突出。首先,学生对这些单调的操作掌握起来有快有慢,不便于教学。而各种分层教学理论在实际实施中也太让教师伤神,尤其是教学设计十分繁杂,先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再分出个三六九等来,然后去按这些情况设计不同的任务。这样操作,一次两次行,多了就不行了,更何况还要带好几个班,平时还有许多别的事务,教师根本没有精力来“分层”。其次,单纯地学技术、学操作方法,学生会失去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热爱,技术是枯燥的。尤其对高中学生而言,学习心态有两种:一种姑且称之为压力性学习,通俗地说就是被逼着学习,而信息技术课作为一种仅为了会考的副课,学生恐怕没有这种压力;另一个姑且称之为兴趣性学习,假如强迫学生学习枯燥的技术,不仅会令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让一些调皮的学生做出旷课等违规行为。
  
  以实例促技术应用
  
  目前的教材中的实例让人困惑,因为其中的一些例子本身很难让人理解,大多是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气候图等学生不感兴趣的事物。这样让学生在理解上就存在问题的例子何谈再应用?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常引用身边的例子,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如在Excel教学中,我就曾用过统计各寝室的周生活费用的例子。即让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统计各寝室的平均消费。通过这个例子不仅让学生对该例子中所需要用到的操作技术记忆深刻,更使学生认识到节约用钱、合理支配金钱的意义。我还曾用过让学生统计运动会上各班的成绩这样的实例。当时刚好是课时安排在运动会结束之后,学生对于各班名次比较在乎,于是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统计核算自己班和别的班级的运动成绩,学生兴致自然极高,对实例中所涉及的技术操作争着学习、探究。通过这个实例还提高了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再如在多媒体技术应用这一门选修性课程的教学里,我应用了家乡的一些图文素材,还让学生了解和搜集有关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人和事的资料,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从这些实例的实际效果来看,选择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实施技术的教学,不仅对实现教学的技术目标和情感目标更有促进作用,而且也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喜爱信息技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