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小队:24字方针+“1+2+2”模式
2007-12-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11期
2003年11月20日,教育部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了《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微软将在未来五年内提供价值1000万美元捐助,用以支持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微软将首先从师资培训与技能培养、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教育信息技术管理培训等具体项目开始展开合作。这一协议的签署和实施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微软公司签订的谅解备忘录具体落实的又一进程。
教育部周济部长表示:“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千秋大业。基础教育信息化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尤其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师生们来说,教育信息化将使他们能够通过互联网,共享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缩小城乡差别。与微软这样的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公司合作,无疑将极大地促进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承办的“携手助学”第三届志愿者行动即将拉开帷幕。本次行动在总结前两次经验的基础上,计划将支教团队调整为由10名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10名东部一线优秀教师以及10名微软员工组成,对“携手助学”项目开展地区的10所学校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全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
开班仪式
8月6日,是值得记住的一天。因为它是我们真正进入西宁进行支教的第一天,同时,还是我们在西部书写精彩故事的第一天。
上午,我们一大早就来到了湟源第二完全中学的信息技术机房,开始调试机器和准备要打印的书面材料,为在开班仪式之前做好培训的所有准备。
我们支教小组的代表——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王丽娟博士,播放了一段视频宣传片,讲解了“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暑期支教在行动”项目,并分别详细地介绍了我们5名支教成员,随后,一线教师刘玉升还从教师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了东部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感想。湟源二中的何校长公布了要参加培训的教师人数,一共有60名,而不是全部的教师——这令我们感到培训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培训模式与技巧
24字方针
经过协商,大家一致认为,一定要以“模块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协作、组间竞争、成果展示、过程评价”来开展整个培训。
模块教学——将整个培训过程划分成若干个自成体系的小模块内容。
任务驱动——每个小模块都是任务驱动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给予教师明确的练习任务和目的。
小组协作——每个小组都是以学科为单位。但是,由于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力的不均衡性。小组内部协作,一方面可以帮助信息素养低的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建立小组文化、提高各学科的信息技术应用程度。
组间竞争——为了增加学习的劲头和教师的热情,我们采取了组间相互竞争的机制。通过竞争使全体教师快速成长。
成果展示——我们的培训是基于任务、小组协作和组间竞争三种形式开展的,成果展示这个环节来链接这三种形式。
过程评价——每个模块都由若干个任务构成,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有一个相应的分数出现。这样,最后不用考试,我们便可以评出谁是最积极的学员,谁是进步最快的学员。
“1+2+2”模式
“1+2+2”模式是指1位支教成员对应着2位信息技术素养较高的教师和2个小组。其中,2位信息素养较高的教师包括1名信息技术教师和1名信息素养较高的学科教师;小组是按学科划分的。
调查问卷与小组座谈
正式的培训开始后,我们并没有急于按照进度对教师进行培训,而是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小组座谈。这是我们“1+2+2”模式中关键的一步。
把问卷调查及小组座谈的方式作为培训的第一步,这是我们通过集体讨论通过的。我们在来之前确实准备了一系列的培训材料,但是我们在讨论过程中最终确定了一定要根据本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来设计具体的培训方案。
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座谈,我们发现受训教师的信息素养的起点比较低:教师一般不上网,即使上网也只是搜索一些教学资源;教师的汉字录入速度平均在10字/分钟;在普通的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的几率非常低。
根据问卷调查和小组座谈,我们及时调整了培训方案,将原本非常丰富的培训方案简化并修改成为了简单易操作的模块,并将方案定位为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他们研究信息技术的能力。
小模块教学
根据问卷调查和小组座谈,我们放弃了以前准备好的方案,最终主要选取了5个模块来开展培训。
Blog与教学叙事
博客这个工具目前已经在教育中运用得十分纯熟,使用博客能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化成长及教师共同体的建立。博客作为Web 2.0的标志性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十分有必要将它介绍给湟源二中的教师。
Moodle初识
Moodle作为一个开源且功能强大的CMS,具有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它就像一盏魔灯一样,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他们的一切愿望。虽然湟源二中的总带宽仅有1M,但并不能因此而让教师失去这盏“魔灯”,因此,我们对此进行了介绍。但考虑到带宽的限制,我们采取使用单机版Moodle来启发受训教师,使他们了解Moodle,并掌握Moodle资源部分的编辑。
教学资源搜索技巧
根据调查问卷与前期的小组座谈,我们发现教师基本不上网,就是上网也只是上百度和谷歌来搜索教学资源。但是,他们经常搜索不到自己想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有必要针对搜索途径与技巧进行培训。
多媒体课件制作原则
教师的多媒体应用不多,而使用频率最高的多媒体是PPT和Flash。但教师普遍对如何选取合适的素材、如何制作出合乎心理学原则的课件、如何用课件来达到教学目的感到困惑。因此,我们使用此部分来帮助教师解除制作多媒体课件的难点。
Office软件操作技巧
Office是教师用得最多的软件,其中又以PPT运用的频率最高。因此,我们的培训以讲练PPT的功能与技巧为中心,从新建一个PPT到完成各种目标效果、一步一步地帮助教师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
动态弹性课堂
尽管我们已经确立了具体的培训方案,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只是“照章办事”。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根据受训教师的水平和掌握程度来修改培训方案。
培训点滴
激烈的争论,完美的艺术
尽管我们的培训内容已经确定下来了,但并不代表我们没有任何的争吵,相反,我们的争吵很激烈,有时候竟然到了谁都不肯让步的地步。
在每天培训结束后,我们都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是总结当天的培训情况。在培训这种不可控的环境下,无论培训师培训内容准备得再好、培训的技巧再高超,总是可能出现问题。因此我们在每天培训结束后,都要对当天的内容进行总结,一方面用来改进自己的培训技巧,另一方面为第二天的培训提供借鉴。第二件事是根据第一天教师们的反映与培训进展,讨论并修订第二天的培训内容。这是每天争论的焦点,主要争论第二天培训内容的删减以及培训的方式。我们每天都有1~2名培训师主讲培训内容,于是每天晚上先由安排在第二天上课的主讲培训师说课,然后再由其他的人对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时候竟然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一遇到这种情况,最终的解决手段就是用罗江华博士建议的主次矛盾说,以分析培训内容对教师的有利度,来评判谁的观点最适合第二天的培训。
高度的参与,认真的学习
只有教师对培训内容感兴趣且采用的培训方式得当,教师的注意力才能够高度集中、培训的内容才会被充分学习、会被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如果实现这两方面的结合,那么我们的培训就是一次成功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