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寨沟》教学设计

2007-12-29宋惠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11期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为实现区域内强强联手,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无效建设,2006年,由江苏省常州市电教馆申报的《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研究》被中央电教馆批准为“十一五”全国重点课题,该课题围绕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以区域为单位,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混合学习模式中应用的实践研究。《九寨沟》教学设计就是围绕该课题理念进行的一次尝试。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九寨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课文描写形象、生动,文字优美。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身临其境地走进九寨沟,感受九寨沟如诗如画的美景,观赏九寨沟各种珍稀的野生动物。
  学习重点:研读课文,查询网络,感受九寨沟的美;演示文稿制作。
  学习难点:了解介绍九寨沟自然风光的顺序与方法;获取、选择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
  
  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文章内容,整合网络教学的特点,欣赏九寨沟风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了解九寨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采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进行文本、数字资源等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具体学习过程如下。
  ①合作学习的过程:探究五彩池、五花海形成的原因。
  ②自主探究的过程:浏览文本、数字资源进行学习。
  ③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任务
  (1)语文学科:利用学习支持材料文件包或网络获得相关信息,了解九寨沟的风景优美,感受文本叙述九寨沟“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的内涵。
  (2)信息学科:完成一个真实的应用实例——学习利用网络获得相关信息,然后应用 PowerPoint制作一个多媒体电子文稿,表达自己对九寨沟的赞美。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语言的积累方面也丰富而有个性。他们易于打开思维,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据了解全班学生几乎都没去过九寨沟,对九寨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形成学习的支点。针对这些特点,让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学习伙伴分组学习,通过课堂讨论达到知识互补形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
  
  教学媒体阐述
  
  为给学生意义建构提供有力的支点,除了给学生提供传统的学习资源外,还结合“九寨沟”这一知识点,制作了专题学习网站。网站利用网页的框架和超级链接把诸多的素材(图像、音频、视频等)组织起来:“背景资料”提供作者资料、九寨沟知识介绍等,为学生理解文本作铺垫;“品文悟情”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平台,主要包括:文本、视频、音频;“在线测试”分别提供“前测”、“后测”两个专题,学生在自主学习前后进行,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外专题”提供了关于九寨沟的美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话平台”是为学生进行主题探讨提供的交互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行选择主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重新建构知识。每个学习专题都有相应的自学导航,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还可以点击相关的链接获取更多的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见下表)
  
  
  教学实践思考
  
  《九寨沟》一课的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定位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学习,即把传统的学习与数字化学习结合起来。因此,注重传将统教学资源(如文本、实物等)与现代数字资源(专题学习网站)整合。在构建专题网页时,利用网页的非线性呈现方式,把诸多的学习素材(图像、音频、视频、其他专题网页等)组织起来,为学生真正品读语文提供有效的支点。
  本课设计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网络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环节与学习工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的发挥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比较良好的效果。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素材。当绚丽多彩的景色、画面、语句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无不为之感叹。学生自主、探究的读、悟、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朗读与感悟合二为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学得也更扎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