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家校平台构建努力打造数字化和谐校园
2007-12-29张丕发王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11期
校长感言: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须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必须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要重点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建设数字化校园为突破口,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深圳市福田小学从实际出发,以创新为动力,以信息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为中心,高起点、高标准地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各领域中的应用,把加强家校互联平台构建作为重点和亮点,狠抓落实。在工作过程中,把家校互联平台构建与学校科研课题结合,与学校德育特色结合,与校本课题开发结合,与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结合,使学校网络环境下互联工作形成了鲜明特色。
学校根据“家庭—社区—学校”三结合育人的需要,构建了“家校互联教育平台”,采用信息化沟通模式,使学校、家庭、社区及时沟通,及时交流信息,整合各种教育力量,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
首先,把家校互联教育平台构建与教育科研课题实验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家校互联教育平台构建的科学水平。从家校互联教育平台构建之日起,学校不仅分工一名副校长具体主管此项工作,还让学校教科室把这项工作纳入科研课题管理全过程之中。每周工作安排和工作总结中,都有家校互联教育平台构建与使用情况的计划和总结;学期结束前,都有“家校互联教育平台运行过程情况”的研究报告。平时,还经常召开班主任、学生、家长和网管教师一起参与的研讨会,召开社区单位代表参与的研讨会,使家校互联平台构建过程变为研讨和提高过程。同时,学校申报立项了省电教馆科研课题——网络环境下家校互联开展行为规范教育研究。学校成立了课题组,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对家校互联的途径和方式、家校共同开展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有效渠道方法、理论认识、实践模式进行了认真研究。家校互联教育平台的使用率大大提高,家长沟通反馈的信息也有所增加。有的家长晚上一两点钟还上网查看教师留言,有的家长还三四次重复查看老师的留言并不断向教师反馈信息,使家校互联工作落到了实处。
同时,把家校互联教育平台构建与学校德育特色结合,充分发挥家校互联平台在德育中的优势。
在家校互联教育平台构建过程中,学校充分运用网络优势,专设了“德育天地”网站,开设了“德育论坛”、“祖国新貌”、“法制园地”、“歌曲演唱”、“行为规范”、“福星闪闪”、“温馨小屋”、“学校新事”、“家长留言”、“社区反馈”等十多个栏目,学生和家长可点击网页,上网浏览,也可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开展讨论,互相交流,有效地改变了德育方式,收到显著的社会效益。
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把家校互联教育平台的构建与校本课程开发紧密结合,使家校互联教育平台成为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阵地。
在家校互联平台构建过程中,学校把校本课程——童规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发布在家校互联平台上,让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学生选择校本课程内容进行行为实践训练,家长参与指导和评价。社区有关单位如居委会、派出所也参与督查和评价,这样,学校——家庭——社区通过家校互联平台,共同参与,使校本课程——童规训练内容得到落实,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近3年来,学生毕业考试合格率100%,优秀率87.6%,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格率96.4%,后进生转化率91.7%,辍学率为零,学生违法犯罪率也为零,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还注重把家校互联教育平台构建与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紧密结合,调动家长、学生、社区参与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的积极性,使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收到实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定期在家校互联教育网上发布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的理论、科学技术和方法的有关信息,发布学生心理现状、存在问题的相关资料信息,在网上开展个案心理指导,进行心理测试及调研,与家长、学生共同讨论,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及时解决家长的疑难问题,受到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它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反思、总结与创新,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