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之“整”待深究
2007-12-29侯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12期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理解贵在理解这个“整”字。为什么不用“融”?为什么不用“配”?
因为“整合强调了对个体特征的继承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使当前行为保持在过去已经形成的某些理念之下的同时,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某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主要有三点:
第一,“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其自身特性”,意味着教学、学科或课程不应为了整合而迷失自己的本质,不能为了整合而滥用信息技术,把课堂搞得很热闹、很好看,却忽略了课堂教学最应关注的三维目标的落实。
关于学生的“动”,也曾有过种种探讨。一度为了避免被人说成“满堂灌”,课堂变成了“满堂跑”: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中疲于应对,没有了静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杨子坤老师针对这种现象曾精辟地说:“什么是动?像《烈火中永生》这样的电影,我们观看的时候都原地坐着,没有提问、没有回答。但这部电影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动了,它打动了我们的心。”
杨老师的这番话讲于10年前。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极为准确的,抓住了教学活动的魂。
同样,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也要时时刻刻问问自己:是不是必需的,会不会触发学生的思考,能不能打动学生的灵魂?
《灿烂的中华文化》这节课的教学,难度是非常大的。怎么讲出新意?怎么让学生的内心被震撼?这在设计上是有较大难度的。陈老师在设计上尽量做到让学生自主探究,继而将中华文化这一较抽象的概念用形象化的手段予以展现,再辅以教师的引导,以期达到震撼学生心灵、强化文化认同的目的。思路是很好的。
更难得的是,陈老师尽力尝试要给学生“缓冲”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这样的理念有利于落实能力培养目标。
第二,整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意味着整合的双方有可互相借鉴的、可以互相促进的要素;整合可使双方的发展获得共赢。
比如,陈老师这节课导入的设计,如果不放《奥运八分钟》这个短片,课是仍然可以顺利上下去的;但是“短片中,古老的中国,5000年的历史沉淀如大江奔腾入海一般喷薄而出,让我们意犹未尽”的效果恐怕就要费很多口舌去营造,或者根本营造不出短片所能达到的效果。
在这个小小的设计环节里,课堂因短片的播放而精彩;短片因在课堂上被采用而增添了勃勃生机。
第三,整合是个漫长的过程,意味着要达到“高度的和谐与自然”的状态是非常不容易的。自己在应用信息技术之初也曾经陷入为应用而应用的误区,偏离了教学活动内在的规律。
在陈老师的这节课里,涉及短片播放、PPT文档的设计与展示、Flash展示、配乐诗朗诵、《焦点访谈》片段播放,形式多样,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但也有一些疑惑提出与陈老师商榷:45分钟的课堂里,如此多的展现形式会不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在整节课中,是不是每次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必需的?一节课里,学生接受了如此多的感官的刺激之后,还能否静下心来进行“深入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