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儿子还是丈夫
2007-12-29杨敏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9期
关键词:错位;家长;辅导
一
化学女教师程栖神秘兮兮地打电话给我:“你有空吗?我有事咨询。”
“有空,请过来吧。”我也急着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事。
不一会儿,程老师来到心理咨询室。
“我们班那个小魏,你知道的吧,近来我发现他的一个奇怪的行为。”程老师说着停了下来。
“什么奇怪的行为?”我急切地问。
“他喜欢来找我问化学问题,但每次问问题的时候,总喜欢与我凑得很近。有时他的脸几乎都快贴到了我的脸,身体会靠在我身上。我有意往后退一步,他还浑然不知,还会有意无意地跟上一步。我觉得很尴尬。” 程老师既担忧又无奈地说。
“遇到这样的事,确实有点儿尴尬,其他学生知道吗?”
“对小魏,我没有当面说,但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此有一些议论。”程老师肯定地说。
“对同学的议论,小魏有反应吗?”
“好像没有哎!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是对我好感?还是对女性都有好感?我都已是人过中年了,不会是……”程老师觉得不好意思,没有把话说完。
“你是不是想说,因为小魏喜欢你,所以亲近你?”我直截了当地说。
“我是猜测,但不太可能,假如他真的喜欢老师,也不应在大庭广众面前表现亲近啊!那还会是什么原因呢?”程老师作着自我澄清。
“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很简单,我要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看看他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再作结论!”我肯定地说。
送走了程老师,我开始查阅起小魏的心理档案:
姓名:赵魏(曾用名:刘魏)
出生:1988年4月23日
母亲:赵玲妹
父亲:空
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
编号:0523204

以下为指导意见:
1.聪慧性等呈中性。
2.与人保持适度交往,有一定的合作和适应能力。情绪基本稳定,心理承受能力中等,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般问题能保持适度的反应。
3.内心较为好胜,肢体语言较多,但有时也会有过分冲动的行为表现。做事不会过于害怕或顾忌别人。敏感,感情丰富,易受感动,心肠软,爱好艺术,不够务实,感情、直觉化色彩重。
4.带有一定的幻想性,思想观念介于现代和传统之间。独立意识中等,会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或独立或寻求他人帮助的方法解决问题。基本能克制和支配自己的情感及行为,不会太出格或失控。有时会出现心神不宁、内在起伏波动的表现,有一些危机感和压力感。
在咨询记录上记载他读高一时,曾来心理辅导中心咨询过两次(是其他心理老师接待的),求助记录:
第一次求助的内容是:“我的幸福在哪里?感觉自己不幸福,希望找到幸福。”
第二次求助的内容是:“我何时才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从咨询档案上看,小魏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曾用名刘魏,姓的是父亲的姓,现用名赵魏,姓的是母亲的姓。咨询记录中没有关于母亲与父亲的详细情况。他渴望家庭和美幸福,渴望独立,强烈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最具体的是有一个自己的房间。
我又去找班主任(非常年轻)了解情况。在班级集体照中,班主任指着一位瘦长个子、长相平平的男孩说:“这就是赵魏,学习成绩一般,与同学交往不多,性格比较内向。”
“他平时与女同学的关系如何?”
“跟女生很少交往。”
“那与女老师的交往怎么样?”
“跟女老师?我们班任课教师中,女老师比较少,除了我,只有化学程老师了。他与我交流不算多,好像与程老师比较多一点儿。”
“哦,是这样。你见过小魏的母亲吗?”
“见过,打扮得比较时尚。母子俩的关系比较亲密。”
“哦,你说他们母子俩比较亲密,那表现在哪里呢?”我紧盯着问。
“我是凭感觉的。有一次我在大街上看见他俩时,他们是手挽着手的。开始觉得有点儿奇怪,事后想想,也蛮正常的,妈妈与儿子么,有什么不可以呢?!”班主任笑着说。
“开始你为什么觉得有点儿怪呢?”我继续问。
“那是觉得一个高二男生与妈妈不该手挽手,这个年龄的男生都不太愿意与妈妈一起上街了。”
“你的感觉没错,好,谢谢你。” 我觉得问题就在这里,一定要找小魏的妈妈聊聊。
二
三天后,高二年级召开家长会,我利用此机会,找到了小魏的妈妈。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谈话,也算是一次心理辅导。
“你好,我是学校心理老师,今天约你来,主要想了解小魏在家的一些情况。”我开门见山地说。
“小魏怎么啦?”小魏的妈妈露出焦急的神情。
“没有什么大事,但有个行为令人不解,所以想问问他在家的情况。”我平静地说。
“小魏有什么行为令人不解?”妈妈露出了紧张不安的表情。
我把化学教师的经历大致说明了一下。此时小魏的妈妈低头不语,我们之间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老师,你觉得小魏这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问题?他的行为是不是有点儿不正常?”小魏的妈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希望我给她一个明确的答复。
“我现在还不清楚。今天请你来,就是想找到原因并帮助小魏。”我说出了谈话的目的。
“只要为了小魏好,我干什么都愿意。”小魏的妈妈急切地表态。
“能告诉我你的家庭结构吗?小魏平时主要与谁生活在一起?家庭中谁对他的影响最大?”
“小魏主要与我生活在一起,我对他的影响最大。”小魏的妈妈很果断地回答。
小魏的妈妈只回答了两个问题,但没有回答第一个问题,是有意还是无意回避呢?我需要作个澄清。
“除你之外,家庭成员中,还有谁对他有影响?小魏与谁的关系最亲近?”我又问。
“与我关系最亲近。”她不假思索地回答。
小魏的妈妈又只回答了我一半的问题,看来她是有意在回避。我决定暂时不谈这问题。
“儿子这么大还与你这么亲近,你感觉很欣慰吧?”我笑着说。
“是的,小魏特别懂事,对我又体贴,我真的感到是一种安慰。不瞒您说,我每天回家见到儿子,总要拥抱他一下,甚至亲他一下,这让我感到特别满足、特别幸福。”小魏的妈妈美滋滋地向我述说着。
“我明白了,小魏与你真是没有距离哦。但一般来说,处于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与妈妈应该是有距离感的,大概就是与你的这种亲近关系,使他在与化学老师接触时发生了错觉。”我分析着。
“不好意思,我还想问一下,小魏与他爸爸的关系怎么样?”我继续问。
“他没有爸爸,是我一个人将他带大的。”她沉默好久才说出这句话。看她情绪低落,我想就此结束这次的谈话。
“对不起,我的问题使你伤心了。我基本了解了小魏的家庭,有机会下次再谈,谢谢你。”我起身将小魏的妈妈送出了大门。
三
三天后的中午,办公室电话响起,我接起电话:“老师您好,我是小魏的妈妈,我想与您谈谈,可以吗?”我能感觉到,她非常想谈。“可以。”我答应了她的要求。
“那天,与您谈话后回到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失眠了。我花了这么多的精力,把小魏带大,真的很不容易。今天小魏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我肯定是有责任的,我感到很委屈……”一段沉默后,传来了的是抽泣声。
“我能理解,带大一个孩子很辛苦,要培养一个健康的孩子更是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家长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我们的愿望与现实也不总是一致。但我相信一个独身女人对孩子付出的一定是双倍的关爱。”
“是啊,孩子是我生命的全部。孩子小的时候,我整天担心会失去他,所以只有把他抱在怀里才感到安全。他虽然渐渐长大了,但我还是不想让他离开我,所以我一直不愿意他独自一个房间生活,我们现在还住在一起,有他在身边我心里才踏实。外出逛街,只有牵着他的手,我才觉得满足。每天下班回家见到他,我就是想拥抱他,甚至亲吻他。”
我看不到电话那一头小魏妈妈的表情,但我感觉到她已经进入了一种忘情的陶醉之中,这种感觉是异样的。
“小魏的妈妈,你想过没有,你是在满足着自己的情感需求,对孩子来说,你这样的表达方式,他能够接受吗?你对他的依恋是否也会造成他对你的依赖?处于青春期的高二学生,对异性是十分关注和敏感的,内心的渴望与外表的理智,是他们青春期的萌动与成熟的表现。小魏在与化学老师的接触中的表现,说明了他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吻合,行为幼稚和角色感缺失,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必然对他的身心发展不利。做家长的有责任去帮助孩子改变这种状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我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小魏的妈妈,我还想再问你一个问题。在你眼里,小魏是儿子的角色还是丈夫的角色?”
“当然是儿子哦!”她脱口而出。
“真是只把他当儿子看吗?”
“儿子小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养育他。现在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我渐渐有了依靠他的想法了。挽着儿子的手逛街,真有点儿倚在丈夫身边的满足感。看来您说得对,在儿子面前,我可能出现了角色错位的情况,但我内心真的是既需要儿子又需要丈夫啊!”
“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怎样不让自己的这种角色错位影响孩子呢?小魏曾两次寻求心理辅导,问题是‘我的幸福在哪里’、‘我何时才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只有母爱没有父爱的家庭,不是一个完美的家庭;没有自我空间的生活,也是不理想的生活。小魏在寻找着自己的幸福和空间,你可以给他吗?”我主动停止了这次谈话,想让她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四
一周后,我的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开,进来的是小魏与妈妈,我有点儿惊讶,母子俩一起来找我,想谈什么呢?我快速将他们安顿坐下,开始了第三次心理辅导。
小魏的妈妈先开口说:“老师,真得感谢你对我的帮助。今天我想当着你的面,告诉小魏我的想法,并希望他能接受我的想法。”dUZe1d+j9n768BCNPBuJbA==她又一次用期待的目光等待我的答复,但我明显感到与上次不同,上次是充满着迷茫,而今天是充满着自信。我点头表示同意。
妈妈转向儿子深情地说:“小魏,妈妈作了两个决定:
1.妈妈以为我们俩生活在一起,是最温暖和最安全的。现在我知道你一直渴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从今天起,你住一间我住一间,我们彼此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
2.妈妈以为只要付出双倍的爱,你就可以满足和幸福。现在我才知道你一直渴望能有父爱。从今天起,你可以见你的父亲,他也一直希望看到你。”
小魏听完妈妈的决定,睁大眼睛愣了半天,最终说了一句:“妈妈,谢谢您,我还有一个要求,您能同意吗?”
“小魏你说,我一定会同意的。”妈妈紧张地等待孩子最后的要求。
“以后上街,我可以不挽着你的手吗?”小魏轻声地要求着。
“可以。”妈妈的回答虽不坚定,但还是又补充了一句,“我们不挽手。”
说完后,母子俩一边向我致谢,一边先后走出了心理辅导中心。
虽然我没有向小魏提出过“化学老师”一事,但我相信,他应该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了。
点 评
这是一例针对学生家长的心理辅导。化学老师遇到了学生小魏“喜欢”“亲近”自己的“尴尬”事,于是找到心理教师进行“咨询”。心理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不是很简单”,于是调出了学生的心理档案,进而找班主任了解情况,初步确定小魏的问题是由于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及家长心理状态造成的。于是心理教师主动“出击”:“一定要找小魏妈妈聊聊。”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正是心理教师应当具备的首要品质。
小魏的行为问题是母亲“角色错位”造成的。母亲的心理问题不解决,儿子只能生活在痛苦当中。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大多都是家庭问题、家长问题的折射。所以,要想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对“问题家长”进行辅导。而成人的心理问题更复杂,所以只有赢得家长的信任与主动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辅导效果。
点评者:王希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邀常务副主编
(作者单位:上海七宝中学。电邮:ymy266@163.com)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