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现状与对策
2007-12-29赵绍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9期
最近,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专家对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发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高达51.23%,其中32.18%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问题,16.56%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问题,2.1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从地域分布上看,小学多于初中,初中高于高中,城市多于农村,而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高于男教师。调查还发现,教师的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失眠等等。
教师的心理问题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抗拒、逆反,因而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心理健康对于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分析
1.负担过重
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教师常常“每天从早上6点开始检查学生早起和早操情况,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多检查学生就寝,一个星期只能休息一天,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作为班主任,还要与各个科任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学习进退的原因,并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种种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都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脑海中。工作负担过重,是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2.缺乏适时的鼓励和周期颇长的成就感
教师队伍是比较孤独的群体。特别是普通中小学的教师(九年义务制的学校),绝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社会切身体验的人,他们从事教师工作后,其主要时间是围绕着学生转,无暇顾及也缺乏对纷呈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参与。因此,许多教师不可避免地让教学工作演变成为机械的职业行为,产生了职业疲劳感。
3.家长对教师的过高期待
现代社会就业难的现状使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教师身上,使教师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和青少年的培养,是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要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要从社会、学校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关心教师生活,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这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前提。
1.全社会都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教师的心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曲折反映,因此,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要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进一步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的负担,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如可以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内开辟“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为教师缓解压力。
2.学校应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作为教育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以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底线;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联合社会机构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营造有利于教师保持心理健康、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的内在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管理等。
3.教师要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适时适度地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与情绪。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目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竞争中,只有正视现实、不断进取,才能适者生存。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时俱进,才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放松情绪,减轻压力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