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教研

2007-12-29朱慕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年5期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网络教研。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新课程推进以来,全国中小学近一千万的教师教学专业支持需要巨增,常规的、传统的专业工作者面对面的支持方式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求,专业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单向交流已演进为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讨论与分享的需求,需要构建一个新型平台,它不同于传统的教研方式,需要跨地区、跨人群、多角度、低成本、高效率,需要多样、及时、丰富、便捷,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时代,网络教研自然应运而生。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通过“新课程网络教研”建设工程,已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初步提供了内容丰富、体现新课程理念、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且有助于切实解决广大一线教师各种现实问题的优秀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主要集结在“新思考”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上。这个平台以深入推进新课程为己任,合力构建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的教研文化。目前已规划出三大内容群落:专业网站、博客、区域教研。借助中国教育资源网站,教育部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许多省市的教研部门及地方新课程实施部门建立了业务指导与交流平台,很多省区建立了网络教研组织结构,区域与学科相交,点与面相织,行政官员、课程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构成了一个立体式庞大的网络。
  初步的实践证明,网络教研能放大资源,加大教研的力度,推进教研的深入。
  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校长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网络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
  网络教研活动使有引领作用的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程,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以前的教研活动,没有广泛参与和过程的连续性,难以对教学行为追踪指导,因此很难深入。网络教研能与教学同步,专家与教师经常性在线接触,具备对教学深度引领的基本条件,使学科教研工作得以深入。
  同时,网络教研能够构建新型的教研文化和课程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教师缺乏信息,缺乏话语权和专业支持,形成了教师独学而无友、默默无闻,凭个体经验学习和工作的状态。网络教研改变着教师传承性、个体性劳动方式下形成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成长博客网站的写录、分类、更新、下载、互动、链接、搜索等功能,记录和发布个人的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精选和积累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资源,有些教师已开始尝试直接用博客备课、改作业、记录个案、反思教学和讨论问题。教师凭借着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吸纳、扩充、整理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进行高效率学习。这样,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促进了学校校本教研从制度化走向非制度化。由于博客是以个人主动参与为特征的网络表达和交流形式,博客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解决了层级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困难,提供了师生主动参与课程建设和学校管理的环境条件。学校个人博客的广泛汇集,是主体思想的自由表达,是集体智慧的共同尽享,是民主平等、宽容悦纳、关心互助的观念的潜移默化,使得上下层级差距被缩小淡化,师生之间有了一座跨时空沟通的桥梁,师生精神充分舒展,心理矛盾得到缓解——产生出新的课程文化。在网络教研中,共建体现主体参与,获得提高,合作高于竞争,共享集体智慧,这是传统教研所不曾具有的优势。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教研参与方式上的革新,如博客内容表达的特殊性和使用的无差异性,取得博客资源的平等性和博客方式的普适性,使城乡学校和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是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化,值得重视和推广的有效途径。
  鉴于上述认识,我提倡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大力推进并普及网络教研,以推动、促进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整体转型。
  (作者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